麒麟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人纵有麒麟子,难敌化骨龙,里面的化 [复制链接]

1#

古代的人们,很容易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产生共鸣,从它们身上看到某些特征,来赋予感情,比如《诗经》里就有“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比如我们都知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等,里面的雎鸠和蒹葭,都是人们寄托情感的动植物。

这其实都可以反映出古代老百姓,在思想和生活方面的一些现状。比如人们在也喜欢把人比作某种动物,如:虎父无犬子、麟子凤雏、望子成龙等。《易林》中“麟子凤雏”的说法,意思是麒麟之子,凤凰之雏,比喻年轻的俊秀之人。

人们多以“麒麟儿”、“麟儿”、“麟子”等为美称赞扬别人家的孩子。麒麟是中国的传统瑞兽,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传说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是吉祥如意的代表。民间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在晋王嘉《拾遗记》中有记载,相传孔子诞生之前,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院,而孔子出生后,人们便称他为“麒麟儿”。

“纵有麒麟子,难敌化骨龙”,就是一句传了很久的俗语。据《礼记·礼运第九》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并且《春秋》中曾记载,孔子得知“西狩获麟”,曾言“吾道穷矣”的故事,这大概类似庞统到落凤坡就得知自己命不久矣。

所谓“麒麟子”一般都比喻才能杰出、品德优秀的男子,但是这样的好苗子也得有个好的环境成长,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难敌化骨龙”,“难敌”意为无法抵抗或不能预防。而“化骨龙”到底是什么?

化骨龙,本意即龙生九子里的那个饕餮,因该种动物非常能吃,饥不择食,因此是不好的象征,所以民间有时谦称自家的儿子,在有些地方自家孩子不听话,调皮,捣蛋者,均以化骨龙称呼。类似于“犬子”一样。

也有另外一个传说,化骨龙是指一种外形似鱼的四脚生物,只是它有时会伸展出四只小脚,但为免被人类发现身份而常将后腿收起,平时的外形与鱼无异,有装死的本领。若给它进入人体其四肢便会显露出来,并将此人的骨骼尽化。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不过因为这个传说可能被《鹿鼎记》作者看到,就有了“化骨绵掌”“化骨散”等说法。

“纵有麒麟子,难敌化骨龙”里的“化骨龙”,一般指有坏毛病,懒散、不事生产,好吃懒做的人。就算再优秀的孩子,后天养成了这些毛病,也会像遇到化骨龙一样,被消磨成一个不成器的人。

家长都有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想法。不过从古至今,关于教育孩子都是很麻烦头疼的事,就算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可谓是十足的麟儿,但因为贾母等的过分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掉了,14岁了还在贾母怀里钻来钻去,是“难敌化骨龙”的典型,古人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