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整个西汉帝陵中最为雄伟的一座帝王陵墓。它的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为丰富,堪称“中国的金字塔”。可惜,这些往昔的辉煌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数千年前的豪华帝陵如今只剩一片废墟。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为了透过眼前这片断壁残垣还原当年的奢华盛况,考古人员费尽心力,最后终于将那些随着汉武大帝一起安葬于茂陵中的千古之谜一层一层揭开,昭示世人。
关于茂陵选址的传说
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它西距兴平县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茂陵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汉武帝为何要选择在这里建造茂陵呢?关于这个疑问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虽然未可尽信,但也可以作为参考。
据说,即位不久的汉武帝有一次外出打猎。在打猎的途中,他经过茂陵所在之地,被这里的风水吸引。正当他对此地的风景大为赞叹的时候,一只麒麟状的动物朝他走来。武帝马上张弓搭箭,利箭呼啸而出。不料,那只麒麟状的动物竟然不见了,而地上突然长出一棵长生果树。汉武帝大为惊奇,立即把“风水大师”东方朔叫来询问。
东方朔来到这里,见此地南望秦岭,北依群山,气象开阔,气脉极佳,便立即对武帝说:“此地气息所集,风水乃千百年来第一吉壤。且又与渭北诸陵连成一体,与西、北龙脉相连。另外,此地‘土’大盛。您的名字里的‘彻’中间有土,居于此,可居中以震四方。”听了东方朔一方言辞,汉武帝龙颜大悦,回宫后立即下令在此营建陵墓。
据史书记载,茂陵是在公元前年开始营建的,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耗费财力人力无数。那么,流传于民间这则茂陵选址传说究竟是真是假呢?我们后人自然不得而知。不过,不管风水之说是否可信,汉武帝确实实现了长寿梦想。可惜的是,茂陵的良好风水只让他的愿望实现了一半,至于国运长久、镇压四方的心愿则没能实现。因为在他死后不久,大汉王朝很快覆灭了,而他的精心建造的茂陵也遭到了盗墓贼的无情挖掘。这不得不说有一点讽刺。
规模空前的奢华帝陵
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丈,惟茂陵高14丈,方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他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据说,在历代帝王的陵墓中,唯有秦始皇陵堪与茂陵媲美。这座千古帝陵的奢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这座千古帝陵如今仅存废墟,目前我们能看得见的这座巨大土丘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总占地面积为.25平方米,封土体积.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
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光秃秃的茂陵,但是考古学家们在通过挖掘还原当年的盛况。考古专家说,当年的茂陵富丽堂皇无比,在陵冢周围有很多巍峨的寝殿、便殿。当时的茂陵陵园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外城四周都有城门,内城有东、西、北三面门。
在茂陵东南米处还有一座名叫白鹤馆的建筑。白鹤馆是寝殿的附属建筑,以供墓主游乐,现在当地人都叫它白鹤冢。陵园东面是武帝的原庙,称“龙渊宫”,寝殿与原庙间有一条规整的通道。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会把先帝的衣冠由寝殿迎出,经此道送进庙中,接受百官谒拜,祭祀后再经此道将衣冠送回寝殿安放。此外,据考证,茂陵周围还建有供墓主游乐的“驰逐走马馆”和“西园”。不过现在地面上已经没有任何遗迹了。
地宫深处的玄妙奥秘
茂陵庞大的地面建筑已经让人叹为观止,茂陵的核心建筑地下地宫又会恢宏到何种程度呢?据说汉武帝即位不久,便任命张汤为茂陵尉,专门负责检修地宫。受命的张汤丝毫不敢怠慢,他命民工在地下挖掘了一个深40米的大坑,在大坑之下修建了高6米,四周边长达8米的墓室。据文献记载,茂陵的墓室四面各设有能通过6匹马驾之车的墓道。各墓道的门叫羡门。每道墓门周围都埋设有暗箭、伏弩等机关,以防盗墓。
在墓室之内,放置着汉武帝的棺木。因为汉代,帝王的棺木一般都是用梓木制作的,所以人们又称帝王的棺木为梓棺,而将放皇帝尸体的地方称为“梓宫”。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
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所谓“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它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根,堆叠而成。
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记载:“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就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克。
除了奢华的梓官内奢华的陪葬之外,相传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
《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别具“象征”的陪葬墓群
如此一代旷世君主,如此一座奢华帝陵怎么少得了陪葬陵墓。考古学家已在茂陵附近发现了13座陪葬墓,其中包括卫青墓、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其中除了李夫人的墓位于茂陵西北外,其余陪葬墓均位于茂陵以东。据说,这些陪葬墓和其他汉陵陪葬墓相比有一个奇异之处,那就是都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霍去病墓,据说“为冢像祁连山”。这座陵墓南北长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占地面积.33平方米,封土体积.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
墓南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向墓顶。霍去病是汉代名将,十八岁随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他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据载,霍去病死后武帝非常悲伤,他特意调来玄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并且将霍去病的陵墓建成“祁连山”状,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
和霍去病的陵墓一样,他的舅舅卫青的陵墓也同样有所“象征”,据说“其冢像阴山”。卫青墓底部东边边长.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边边长62米,高24.72米,占地面积.55平方米,体积立方米。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遥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中腰有平台。卫青墓紧邻外甥霍去病墓,这两位生前的“帝国双璧”死后也像两座山一样一同守护茂陵。由此可见武帝对他们的厚爱与器重。
除了上述两位汉代大将的陵墓外,另外一座值得一提的陪葬墓自然是李夫人墓,它墓冢高大,状如磨盘,上小下大,中间有一道环线,俗称磨子陵。据载,李夫人生前是汉武帝非常宠爱的一位妃子,美丽到“倾城倾国”,但她红颜薄命,不幸早逝。
她死后,汉武帝思念爱妻,还曾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以托哀思。后汉武帝去世,皇后卫子夫因巫蛊之祸无法入葬茂陵,汉昭帝之母钩弋也获罪下葬甘泉宫,亦无资格陪葬,于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便追封了李夫人为皇后,让她陪葬茂陵,永伴武帝身旁。
李夫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