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修复的漫长道路上,为保持古籍的原有面貌,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很好的选配修复古籍适合的纸张,然而旧纸来源有限,品种难求齐全,因此采用仿古染色技术就势在必行。我在多年的古籍修复工作中,在杨立群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借鉴、探索,尝试用古法染色染纸,取得了一点经验,供古籍修复同行们参考指正。
染色具体说就是以染料作用于纤维质,以取得均匀而牢固的色泽。目前为止,染纸所用的染料大体上仍是各种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相当水平的这种染色技术。从当时染草的品种、采集、染色到管理的文字记载中得知,周礼天官中有染人官职,掌管染丝帛,也有掌管“染草”之职。“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之,以待时而颁之。”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管理制度。草木染所采用的植物有:茜草、红花、苏木、蓝草、桅子、槐米、紫草、荩草、*檗等。《周礼·地官·司徒》掌染条下注曰:“染草蓝蒨象斗之属。”贾疏:“蓝以染青,蒨以染赤,象斗染黑。”这里“蓝”——蓝草,“青”——蓝色,“蒨”——茜草,可染红,“象斗”——橡树果实之托,含有丰富鞣酸,与青矾媒染得黑色。古代《荀子·劝学篇》中最为著名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蓝的颜色,“蓝”——蓝草,蓝草有菘蓝、马蓝、蓼蓝等。这些文献都记载着古代草木染植物与染色在那些年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植物染料有自然的色相,防虫、杀菌的作用,比如古人会在染纸时加入*檗、红丹等材料,以达到驱虫的功效。
云南的植物资源丰富,植物染料取材于自然,使用过后色素能分解而回归于自然,这种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作法,正符合绿色工艺的环保概念。所以在传统染色工艺濒临消失的现在,希望能找回祖先们的智慧,并将这些智慧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方法,使这些自然、环保、的经验应用到古籍修复中。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植物,其实就是最环保又方便的天然染材。我们可以选择量多且容易取得的植物,而且以不伤害植物本体为原则,如修剪的植物的枝干,枝叶,或是路边杂草,干枯的花朵,掉落的果壳等。另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还有许多天然成分的食品比如红茶、咖啡,药材红花,栀子,*檗,甚至废弃物,比如板栗壳,石榴皮,核桃皮等也都是非常好用的染色材料。
下面我把染汁的制作方法分享给大家,
以*色染料为例:
*香花清水中煮开,待汁液变成金*色关火,过滤后使用。
如想达到做旧的效果,橡碗子,红茶,核桃皮,板栗壳等都可以熬汁来做旧,方法同上,清水中加入材料,加热使其中的颜色充分释放,再将煮好的染汁过滤,根据你需要的颜色,再来调配比例,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染色操作方法:
以染绫为例:
把要染色的白绫平铺在网上,下面垫托盘,用排笔沾染汁往上刷,刷色时要由浅到深,一层一层的加深,排笔要顺着一个方向一笔一笔的刷,刷好后,翻个面再刷另一面,方法一样,两面刷好,铺平晾干即可。
此方法可用于染少量的小尺寸的纸,娟,绫,如染大张纸,可用特制染槽,将染汁倒入,进行拉染。
需要注意的是,调制染汁时,染汁的颜色须一次调成,宁可一次多调些,以免缺后补,因为重新调制的染汁,颜色往往不同于前次。
传统植物染色累积了许多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这些优良的色彩文化应该被重新赋予意义,才不会使文化形成断层现象,也能藉此体会古人与大自然和平相处、惜物爱物的生活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