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掌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过眼烟云录杨家的花瓶
TUhjnbcbe - 2023/5/9 21:07:00

到杨里昂先生家拜访,他听说我搞点收藏,就拿出一个浅绛彩方形花瓶欣赏。

花瓶口有点崩,正面是一幅山水人物画,远山用一层赭石,点点青绿,近处是树、茅房,水边一人垂钓,显得格外幽静。背面是牡丹喜鹊,左右两侧书法,一边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锡泉氏作”,另一边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甲午仲秋月中浣仿元秀老人之法”。

底下为矾红“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三行款,带边框,在底边上有一个“循”字,用子一点一点錾出来的。有一定年纪的人都熟悉,早些年手头紧,瓷器买回来都要錾上一个字,作为自家东西的标记。

杨老师说他父亲叫杨荫循,所以花瓶上有一个“循”字,他打小就看到过有一对这样的花瓶,在那个动乱年代,两个都不知下落,这一个还是他堂弟建五在乡下碰到的。建五兄是前不久新成立的长沙画院院长,我马上与他联系,说好第二天见面。

晚上,在家找了一大堆浅绛彩瓷器的资料,杨里昂先生家的花瓶生产的年代就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瓷器在我国历史悠久,浅绛彩瓷却只在晚清到民国初年短短的五十年间流行。

咸丰五年(年)太平天国攻下景德镇后,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个精光,官员、画师、工匠等或杀或逃。侥幸躲过杀身之祸的御密厂画师们面对生计之困,重操画笔,舍弃费工费料的青花、粉彩,选择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这样生活使用的各种细瓷、粗瓷,画上几笔,署上自己的名字,择作而沾。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画轮廓并略加皱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用这种方法直接在瓷胎上绘画,经低温(℃~℃)烧成,就是浅绛瓷。没有了官家的限制,又符合中国文人传统的口味,进入光绪时期,浅绛瓷大放异彩,同时开创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的表现。光绪末年,外国进口的洋彩,颜色艳丽,很快吸引了景德镇的绘瓷艺人,到了民国,浅绛彩也画上了句号。

杨家花瓶从款式上看,锡泉氏作,甲午仲秋月中浣,锡泉氏是光绪年间瓷画艺人,但锡泉氏作品稀少,去年底网上曾拍卖过他画人物的一把茶壶;至于“甲午仲秋月中浣”,就是光绪二十年(年)九月中旬。“甲午”我们最熟知的就是甲午战争,紧接着就是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了。

建五兄讲的故事颇有戏剧性。那时他在宁乡当农民,农闲时做点油漆活,给人家床上、柜上画点麒麟、戏剧、花鸟之类,那个年代流行这样。有一次在一个同行家里看到一对老花瓶,一个已经烂了,另一个好的装点瓜子,一看就蛮喜欢,觉得上面的字画很好。同行也客气,叫他拿走就是,他用一桶油漆换了回来。

那时候乡里穷,他有一个堂叔杨谷曦是湖南省轻工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就把这个花瓶当礼物送给了堂叔,在堂叔家一摆就是五年。建五兄后来考上了大学,在长沙工作,与亲戚往来多了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堂叔研究起花瓶底下这个“循”字,探究花瓶来历,建五兄说莫非是堂伯父杨荫循家里的,堂叔也觉有理,建五兄到堂兄杨里昂那里一问,果然是的,立马把花瓶搬去。这样杨家的花瓶才完璧归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过眼烟云录杨家的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