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掌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史为了体现治国之道,朱棣亲自编撰了
TUhjnbcbe - 2023/6/17 20:45:00

为了体现自己的治国之道,朱棣亲自编撰了《圣学心法》一书。

《圣学心法》成书于年,是一部帝王“教科书”。有一天,朱棣与大臣们议论国事,中途,他突然拿出一本书给翰林侍读学士胡广等人看,并说:秦汉之后,人们大多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教太子治国,那不是正道。我利用空闲时间,收集儒家圣人们的言论,编成这本书,你们看看。

大臣们接过书看了看,便奉承道:“帝王道德之要,备载此书,宜与典谟训诰并传万世。请刊印以赐。”得到了大臣们的肯定之后,朱棣便将此书定名《圣学心法》,并命司礼监刊印。

在古代的皇帝中,朱棣比较推崇唐太宗,当年唐太宗也写过一本帝王的教科书,叫作《帝范》,朱棣曾经说过:“若唐文皇帝,倡义靖难,定天下于一。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极。其思患也,不可谓不周;其虑后也,不可谓不远。作《帝范》十二篇以训其子,曰饬躬阐*之道在其中。详其所言,虽于精一执中之蕴,要皆切实著明,使其子孙能守之亦可保为治,终无闺门藩镇之祸。”意思是说,他写《圣学心法》正是受到了《帝范》的启发。

朱棣说:“朕常欲立言以训子孙,顾所闻者不越乎六经圣贤之道,舍是则无以为教,尚何舍哉!故于几务之隙,采古圣贤嘉言,编为是书。”虽然朱棣说自己的这本书采集古人言论而成,但书中表述的却多是朱棣自己的*治观念,他在序言中写道:“不观吾言则无以观吾之用心,不知吾之用心则不能窥圣贤之阃奥。非欲其取法于吾言,实欲其取法于圣贤之言也。”

在朱棣的《圣学心法》中,体现了朱棣的几个基本治国方略:第一,敬天法祖。朱棣认为,自己能够当上皇帝是出于天命,他说:“人君一动一静,无非天也。心在则天在矣。”

因为重视天命,所以朱棣对那些能预示天命的东西也非常在意。那个时期,所谓“祥瑞”事物的出现在各地蔚为风气。白鹊、白鸟、驺虞等奇异鸟兽不断发现,桧树、柏树也时而奇异地开起花来,地方官不时送嘉禾、报丰穗,甘露也降于孝陵,都被认为是国运昌盛的征兆。大臣们将祥瑞归结于皇帝的功德弘大。

有一次,朱棣在北京行宫中见到一只白色的喜鹊,因为白鹊被古人认为是瑞鸟,是上天垂青的预兆。朱棣便命令南京礼部庆贺。当时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命五府六部各进贺表,皆不称意。

杨士奇因有病在家,并未参与此事,朱高炽便命令蹇义拿着贺表去见杨士奇,让他阅改。杨士奇改了一对:“望金门而送喜,驯彤陛以有仪。”后边又添了一对:“与凤同类,跄跄于帝舜之廷;如玉有辉,在文王之囿。”朱高炽看过后,非常高兴,说:“此方是帝王家白鹊也。”

到了朱棣后期,很多国家的贡使络绎来朝,进献给朱棣不少奇珍异宝、珍禽异兽,这些东西也被朱棣视作是上天的“吉兆”。榜葛剌贡献麒麟至京,成为举朝庆贺的一件大事。当时的所谓麒麟实际就是长颈鹿,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非同寻常的瑞物,是太平吉祥的象征。

据沈度所作《瑞应麒麟颂》可知,朝中大臣纷纷争献颂诗,今天尚可见到的就不下十余首,至于其时究竟有多少歌颂麒麟之作已难知其详。明内阁藏书目录记载,汇编这些诗歌而成的《瑞应麒麟诗》就达十六册之多,足见当时歌颂此事之盛。朱棣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个“麒麟”,还是因为麒麟是象征吉兆的神兽,他将此作为了一种上天的谕示。

虽然朱棣笃信天命,但是他同时也认为,天命不是一定的,上天不会总垂青于某人,只有按照天道行事,才能得到天的庇护。君主按至公无私的天道行事,则人心顺畅服从,天命便会眷佑,如行事并非至公无私,不合于“天道”,人心便会违逆甚至反抗,天命也会遗之而去了。

朱棣认为,皇帝的品德可以决定国家的命运,他说:天运虽有前定之数,然周家后来历数过之,盖周之先德积累甚厚,其后嗣又不致有桀纣之恶,使夏殷之后不遇桀纣,未遽亡。若顺帝不恤*民,不理国*而荒淫无度,安得不亡!故国之废兴,必在德,不专在数也。

朱棣还说:人是不可能骗过上天的,无论你做什么事,上天都会知道,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其实这是在约束帝王,不要以为自己做的坏事没人知道。朱棣说:“王者知有天而畏之,言行必信,*教必立,喜怒必公,用舍必当,黜陟必明,赏罚必行。”

除了上天之外,朱棣另一个崇拜的对象是祖先。朱棣之所以强调祖先崇拜,还是与他当年以恢复旧制为理由而起兵有很大关系。他越是崇拜祖先,他皇位的合法性就越强。

第二,想民所想。朱棣说:君王要和人民保持一致,人民喜欢什么,自己也就喜欢什么。如果偏偏喜欢人民不喜欢的东西,那是违背天理的。

中国古代*治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言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王看起来是万民的统治者,其实他们也很害怕人民,朱棣也不例外。他说:“民者,国之根本也。根本欲其安固,不可使之凋敝。是故,圣王于百姓也,恒保之如赤子,未食则先思其饥也,未衣则先思其寒也。民心欲生也,我则有以道之,民情恶劳也,我则有以逸之。”“薄其税敛,而用之必有其节。如此,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天下勤而民众归。”

在朱棣看来,统治者一定要学会拉拢民众,不能过分地榨压人民,朱棣在《圣学心法》中说:“经国家者,以财用为本,然生财必有其道。财有馀则用不乏。所谓生财有道者,非必取之于民也。爱养生息,使民之力有馀,品节制度,致物之用不竭……民者邦之本,财用者民之心。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凋瘁,而根抵蹷拔矣。”

除了减少人民的负担之外,朱棣另一个拉拢人民的方法是制礼作乐。

礼、乐(乐指的是文艺活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用很大,朱棣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圣学心法》序中说:礼仪是治国的纪律,也是人情的体现。所以,以前的贤明君主们制定了礼仪给人民。而作乐,是为了教化人民,让他们心平气和。

礼仪和文艺活动都不能让所有人都按照规矩办事,也不能让所有人都心平气和,对于那些不按规矩办事的暴戾之徒,朱棣认为应该用法律约束他们,在朱棣看来,法律最大的作用不是惩罚犯罪,而是震慑犯罪。所以法律不能制订得太过严苛。

第三,任用贤臣。

为了将人才留在自己身边,朱棣开设了很多书馆,让知识分子们在其中修书。朱棣在位时,除了编撰《永乐大典》之外,还编撰了《大诰三编》、《大明律》、《礼仪定式》、《表笺式》、《减繁行移体式》、《新官到任须知》、《韵会定式》、《六部职掌》、《科举程式》、《孟子节文》、《朔望行香体式》、《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孝顺事实》、《为善阴骘》、《劝善书》《五论书》等图书。

由于尊重知识分子、重视人才,所以朱棣手下拥有像解缙、*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杨溥、蹇义、郁新、刘观、郑赐、宋礼、金纯、夏原吉、吕震、金忠等一大批出色的文臣,为他的永乐盛世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圣学心法》集中了朱棣的治国智慧,他在之后发布的一系列行*命令,都可以从中找到理论根据。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史为了体现治国之道,朱棣亲自编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