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指的是战斗能力,并非单纯的武艺高低,不过由于《水浒传》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不少能人异士会道术,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将会道术的异人排除,不然就成了法术大比拼了。
没羽箭张清
从战斗结果看,纵观全书也没有谁能和张清比肩,或许他的枪法难登大雅之堂,但一手飞石绝技足以傲视群雄。
井木犴郝思文、金枪手徐宁、锦毛虎燕顺、百胜将韩滔、天目将彭玘、丑郡马宣赞、双鞭呼延灼、赤发*刘唐、青面兽杨志、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横、大刀关胜、双枪将董平、急先锋索超、花和尚鲁智深全部在其手中折戟沉沙,这其中呼延灼、杨志、关胜、鲁智深全部在此“奉献出”人生的唯一一败,因此宋江对张清颇为赞赏。
我闻五代时大梁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今日张清无一时,连打我一十五员大将,真是不在此人之下,也当是个猛将。
有人觉得张清靠飞石不是真本事,其实这太过武断,张清枪法虽然不算好,但也不太差,无论遇见怎样的对手都足以在短时间内立于不败之地,之后只要与对手拉开距离,飞石就派上用场了。
我觉得战斗力强本身就是武将在有自保能力的情况下能够采取一切手段、武器取得胜利,所以个人将张清排在第一位,尽管多少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
行者武松
武松是书中极为特殊的一个人物,论单人篇幅,武松最长。然而奇怪的是在书中人人视作“标签”的绰号上,作者似乎对武松并不怎么上心,随随便便就用他后来的头陀打扮起了一个“行者”。另外,作为大将,武松的兵器选择也很随意,一对戒刀似乎完全体现不出其力大无穷的特点,而且也不是很适合于沙场征战。
其实,这正是作者对武松的独特打造——大繁至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武松沙场斗将的战绩很少,即便有也很简短。比如斩杀贝应燮——一把拽下战马,然后一刀砍死。这其实正是武松的独特性,相对于沙场战将,他更像一个江湖豪侠,一个本应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
那个年代还没有武侠小说,但武松身上已经隐约有了武侠的影子。在与西门庆的争斗中,武松被踢飞了刀,但战斗力丝毫不受影响,这说明了武松并不是非常注重器械,这一点从赤手打死老虎上也能看出。另外,“玉环步”“鸳鸯腿”是书中少有被命名的武艺招式,和现代武侠小说中“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异曲同工。
飞云浦,虽然面对的只是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处境却无比凶险,然而武松凭借意志和武艺绝处逢生,之后血洗鸳鸯楼,实现反杀,像极了那些快意恩仇的江湖豪侠。
当然了,武松也有落魄之时,比如在柴进府上不受待见,状态不好时让狗“欺负”,这样的起伏几乎都是武侠小说中主角的固定磨难模式。所以,作者对武松的绰号、武器上看似吝惜笔墨,实际是有意打造一个不一样的无双上将。
从数次绝境逆袭表现出的超强战力看,说武松是全书战斗力最强的人物之一毫无争议。
南离大将*石宝
因为关胜一句石宝刀法不在其下,所以很多人认为石宝的武艺足以比肩甚至超越五虎,个人倒不这么看。《三国演义》中关羽也曾对张飞说张辽武艺不在二人之下,但实际上恐怕没有人会认为张辽已经达到超一流大将的高度了。
从对战索超和最后得知关胜镇守后放弃突围来看,石宝的武艺明显不如关胜。另外五十合才优势吕方也说明石宝的武艺最多处于强八彪,甚至只是中八彪。但是如果论战斗力,整部书也没几个能超过石宝,原因无他,石宝属于天生为战场而生的将才,他注重的是战斗结果,至于过程怎样、采取怎样的手段并不重要。
石宝是亲手斩杀梁山好汉最多的人物,不过多数时候都采取了一些特殊手段,用一句玩笑话说“不讲武德”。诈败以流星锤打死索超,隐在暗处暴起砍死鲍旭,一般来讲,武艺达到他这个水平是不屑于如此做的,但石宝不管这些,胜了就是实力,活着才是硬道理。
所以个人认为,石宝是所有武将的噩梦,与他交手不仅要全力应对他的武艺,还要时刻提防一些“旁门左道”,强如卢俊义、史文恭如果对上石宝也未必能讨到什么便宜。
玉麒麟卢俊义
卢俊义是书中隐晦提出的“天下第一”。在生活中,卢俊义并非一个能人,但是到了战场则威力惊人。
论硬实力,卢俊义未必比得上史文恭,毕竟史文恭二十合击败秦明这一战绩太过耀眼。但是卢俊义在战场从来没有遇到过绝境,因为他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实力与斗志逢凶化吉,相反史文恭在士气低落的时候全无战意,所以他被卢俊义所擒除了晁盖阴*作祟,和自己的心境也有很大关系。
征辽时,卢俊义以一己之力与耶律四子大战一个时辰,杀死一将,其他三将四散奔逃。同时,面对一支千人*队,卢俊义大杀四方,真正做到一骑当千,这在相对贴近生活的《水浒传》中绝无仅有。
所以说,尽管武艺不能完全代表战斗力(比如秦明),但超强的武艺加上不屈的斗志,一板一眼的战斗依旧可以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也就是说强到一定程度,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战斗力高于武艺水平的例子,比如花荣、祝彪,若是全排出来工程太大了。而上述四位就是个人心中的“四大天王”。当然了,这种东西和武评一样,见仁见智,所以不喜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