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年10月21日—年6月24日)出生于贫苦农民之家,因家中贫穷,没接受过正规教育,这是自然而然的。
他小时候给人放过牛,长大后也是当农民种地,16岁那年春天,因因发生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和母亲先后去世,剩下他和二哥,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也没有埋葬亲人的土地。后来为了活命,不得不出家为僧。其后,参加农民起义*,直到打下天下建立大明朝。
可没受过正规教育的朱元璋,不知什么时候学会了读书识字,后来还学得起草文件,好多诏书等都是他自己写的,甚至还能诗能文,并且写得相当不错。
这不,这一次他和翰林学士宋濂(年11月4日-年6月20日)一起作诗,比宋濂还作得快作得好呢?宋濂是什么人。那可是大才子啊,被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人称他与高启、刘基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朱元璋作诗能胜过宋濂?对,是他胜了,不过,这次,是因为他耍了一个花招。
那是在洪武八年(年)八月,朱元璋看到江水川流不息,起了文兴。拿来文臣尹程写得《秋水赋》看了起来。可朱元璋看后,觉得这写得都什么啊?都没写到点子上。于是,他自己就提笔改作了一赋。
写成后,他把翰林院的群臣都叫了过来,让他们品评品评,也让他们各写一篇《秋水赋》呈上来。宋濂率各翰林精心写成后,都交到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非常高兴,他把那些文章,挨个阅览,逐个点评。然后,又安排好酒宴款待这些大臣。大臣们难得见朱元璋如此有兴致,就都吃着美味,端着美酒,大口地喝了起来。
让他们各自喝了一大杯后,朱元璋却发现宋濂没喝完,他就问宋濂:“卿为何不尽饮?"(你为什么不喝完呢?)
宋濂连忙跪下回道:“臣蒙陛下圣恩,赐臣以美酒,怎敢不喝完?可臣已年迈,不胜酒力,拿不这酒,以至在皇上面前失礼,就不能再享受皇上的美意了。”(那年宋濂已65岁了)
朱元璋说:“诶,卿先试着喝一杯看看嘛!”宋濂不得已,一扬脖,把这杯酒喝完了。
可宋濂刚喝完,朱元璋却又看着他说道:“卿还应再喝一大杯。”
宋濂听了,连忙又站起来,连说,不能喝了,不能喝了。
朱元璋说:“一杯酒怎么能过瘾呢,把这杯也喝了吧。”
宋濂把酒端到嘴边,还是抖抖索索地再三喝不下去。
朱元璋笑着对他说:“一个男子大丈夫,怎么喝个酒这么不慷慨?”
宋濂说:“天威就在跟前,不能冒犯天威啊!”没办法,他把这杯酒又勉强喝了下去。
朱元璋这下是高兴了。再看那宋濂,已是满脸通红,眼神迷离,晕晕乎乎,有点腾云驾雾的感觉了。
朱元璋又看着宋濂笑着说道:“卿应自作一首醉酒诗,朕也给你写一首醉酒歌。”
左右侍从立刻文房四宝,朱元璋运笔如飞,不一时,就写好了一首《楚辞》:“西风飒飒兮金张,会儒臣兮举觞。目苍柳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为斯悦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玉海盈而馨透,浮琼斝兮银浆。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洪武八年八月七日午时书”
再看那大学士宋濂,此时正拿着笔在那写呢!可是,他的手已不听使唤,笔也不稳,字也写不成行了,半天也没写出见句。
朱元璋让编修官朱右把他的诗誊写了出来,赐给宋濂,并说道:“爱卿把这首诗藏好,将来留给子孙们看,不光让他们知道,我对你的宠爱,也可作为我们君臣道合,共享天下太平盛世的见证啊。”
这次,朱元璋一下子把大学士宋濂给比下去了,诗作得又快又好,宋濂是没法比了。功劳就在他的两杯酒上。
当然,如果说朱元璋是成心想耍花招,要胜过宋濂,那也是瞎说。朱元璋还不至于这么无聊、无知,想在诗文方面超过宋濂。他只不过想找个因由,来表现一下他们君臣的亲密关系罢了。这里说朱元璋耍花招,也只是开一个玩笑而已。
可是,从这件事上看,朱元璋在写诗方面确实是不憷头的,当下就能挥笔成诗,并且,绝对可拿得出手,这对他来说,确实是不容易的。
他曾经对手下人说:“我起草野,未尝师授,然读书成文,涣然理顺,岂非天生也?”
朱元璋说他的这本事是天生的了,起码他的思路,胸襟和气魄,这些方面是天生的。
他写的诗究竟怎么样?我们还可以从他写得赠给战将杨文的一书中可看出:
洪武三十年三月,古州洞‘蛮’林宽聚众作乱,四月,朱元璋派都指挥齐让为平羌将*,征讨古‘蛮’。可齐让出师数月,“逗遛不进兵,平‘蛮’无功”。到九月,他又以杨文“佩征虏前将*印”,代齐让为总兵官,率兵征讨。临行前,他作了一首诗《赠都督杨文》为杨文壮行: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
马鸣甲胄乾坤肃,风动旌旗日月高。
世上麒麟终有种,穴中蝼蚁更何逃。
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深庆百劳。
至第二年二月,杨文奏报平定林宽余*。从朱元璋的这首诗来看,诗写的工整,且气魄飞扬,不是一般文臣能写出来的。
因此看,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朱元璋,写的诗的确还不错。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努力,一方面或许是有天生的因素。至于,他和宋濂耍“花招”,开玩笑,也是有些底气的,否则,即便是宋濂醉了,他自己也写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