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要传统节日,南沙区*阁镇多个村都要舞起麒麟,没有特别的舞台,或在空地广场,或者走街窜巷,或在祠堂中起舞。
舞麒麟在*阁流行有多年了,该镇东里村、大塘村、大井村、莲溪村都有自己的麒麟队,以师徒相传为主,少数父传子,至今五代未改。年后,一两头麒麟独舞的舞麒麟变为群舞形式的麒麟舞,迈向现代舞台艺术。
作为南沙区最年轻的市级麒麟舞非遗传承人,29岁的张梓康现在不仅是大井村龙狮麒麟团教练、广州非遗开放日讲师,还担起了*阁麒麟舞传承创新重任。近日,他带领*阁镇大井村麒麟队在全省第五届麒麟文化节上拿了创新组比赛金奖,通过现代舞剧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触麒麟、爱麒麟、麒麟情的故事,唤醒年轻一代心底的麒麟文化记忆。
梓康比我强三分,拿奖拿到手软,为*阁麒麟舞争了荣誉,看到后辈们做的这样好,这么爱护这份文化,我们感到很欣慰。今年71岁的张炽垣是张梓康的师傅,他说,只要年轻人喜欢,麒麟舞就会越来越好。
变迁:麒麟舞在这里已流行了多年
南沙区*阁镇位于广州市南部,靠山面海,山环水绕,地形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麒麟舞在这片土地上流行已有多年了。其中,大塘村和乐社、大井村健身社、莲溪村崇乐社、东里村同庆社至今仍盛行该艺术活动。
*阁麒麟舞在当地深受村民的喜爱,百年来经历了两次低落而不凋谢。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阁麒麟舞再度兴盛起来。年获得山花奖后,村民们大受鼓舞,舞麒麟的热情更高了,成为真正的农民舞蹈。目前,全镇上下舞麒麟的共有多人,他们大部分是村里习武、练功的青壮年村民。
在*阁,最开始是一两头麒麟的‘舞麒麟’,是作为活动必不可少的‘开场小菜’起舞。年后,开始走上舞台,变成了‘麒麟舞’,为六头或八头麒麟群舞,朝着现代舞台艺术发展。*阁麒麟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炽垣介绍说,从技术动作特点上来说,*阁麒麟舞主要根据传说中麒麟动作,设计出出洞、绕头、耍尾、寻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艺术套路,特别突出了其独具特色的绕头、耍尾的舞法,既表现出麒麟的憨厚和活泼,又表现其粗犷和威严。
*阁麒麟舞的最大特色为有文有武,即把民间武术和广东音乐与麒麟舞融为一体。其中,武术为基础,*阁麒麟采青与南派武术中的南拳、长棍、板凳等武术表演相结合,有分有合,起伏翻腾,错落有致,达到了动人心魄的表演效果。所以,舞麒麟,又有武麒麟之称。
在*阁,学舞麒麟必需先学武术,有了武术的功底才能舞好麒麟。他们小时候学舞麒麟前,师傅先教的是扎马步、莫家拳等,学不好这些,师傅就不会教舞麒麟。现在少数地方麒麟舞表演只是跳舞,缺少武术功底,没了力量和速度,自然不好看,也丢掉了麒麟舞的精髓。
在音乐方面,*阁麒麟舞还将锣、排鼓与唢呐演奏及钹、单打等八音锣鼓有机地结合;音乐伴奏中穿插了广东音乐《得胜令》等,充满了热烈的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地方韵味。在*阁,每一名资深麒麟舞教练都有拿手的乐器,比如,今天在场的麦锡南师傅最擅长锣鼓、张炽垣师傅擅长吹唢呐、李滚元师傅擅长钹,这些资深教练可以组一个乐队了。*阁麒麟文化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乐队在整个舞蹈过程中起指挥作用,以鼓点指挥其他乐器及提醒舞者,协调各组舞者的动作,打鼓者一般为长者。
经过百年的发展,*阁麒麟舞其精神内涵也由祈求平安幸福,变为各村春节团拜、比赛交流的文化载体,体现了*阁人民崇文尚武,团结互爱的精神,形成了一种团结向上的合力。
据了解,年,*阁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誉为麒麟之乡。年,*阁麒麟舞被评定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阁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有段古:仁兽麒麟降临*阁化作神石
麒麟信仰,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多年前的周代,麒麟已被列为四灵之首。
享有麒麟之乡美誉的*阁镇,对麒麟之尊崇是有其渊源的。在古人吉祥四灵观念的影响下,先民们往往把凤凰和麒麟并举,如凤前麟后凤凰来翔,麒麟吐哺、麟子凤雏、麟角凤距、凤毛麟角等。被誉为凰阁的*阁先民,便将对凤凰和麒麟有了同样的信仰情绪。而麒麟的威武、阳刚以及仁兽的象征意义,加上它适合舞蹈表演的形象,渐渐地取代了凤凰在当地的文化地位,成为当地图腾崇拜的主体。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麒麟的美丽传说:古时候仁兽麒麟神游百粤,驾临到南海之滨古海村(*阁镇故称)上空时,放眼四望,发现这里碧海蓝天,帆影舟楫,山峦秀丽,阡陌人家,一派祥和景象,不觉被这里迷住了。于是降落群山之中,流连忘返,以致化作一座神石,长留*阁。这块麒麟石如今还高高矗立在*阁镇*府大楼北侧的麒麟岗上。
真正把麒麟与这块土地联系起来的,是这里代代相传,经百年不衰的麒麟舞。*阁镇的先民们起初就是利用麒麟舞这一传统的民间信仰活动,祝天祷地,祈望仁兽保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百姓安康的,现在*阁麒麟,依然保留了古代先民图腾崇拜的影子。
*阁镇的麒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麒麟传说到麒麟石,到独具特色的麒麟舞,寄托着*阁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流传广泛、深受人们喜爱的麒麟舞便成为延续这种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
故事:学麒麟舞卖艺糊口养大弟弟妹妹
在*阁镇莲溪村瑞辉麦祠堂中,设置了古色古香的麒麟文化展示馆,麒麟头纸工艺、*阁麒麟文化历史、*阁麒麟舞表演使用的锣、鼓、钹、唢呐等各种乐器都在这里展示。
在这里,几位老一辈麒麟舞非遗传承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学习麒麟舞的故事。今年70岁的麦锡南也是麒麟舞市级非遗传承人,他10多岁开始学习麒麟舞,学习并不用拜师,都是跟着自己村的麒麟舞教练学,一般是晚上在泥巴地里练习,最开始五六十人练习,后来只有30多人能够坚持下来,学会了才有资格参与村里春节期间走村访户的团拜表演。麦锡南回忆到。
今年81岁的麒麟舞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滚元同样有这样先苦后甜的学艺记忆。李滚元是*阁镇大塘村人,7岁时,李滚元家人帮他交了60斤谷,他开始跟着村里有武术功底的大师傅学习武术和麒麟舞,在四十多个学徒中,他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学习迅速。12岁时,李滚元家里遭遇变故,父母逝世,当时姐姐已出嫁,哥哥外出工作,小小年纪的他扛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每天,我给弟弟妹妹做好饭,就跟着师傅到处卖艺,打锣敲鼓,观摩师傅的动作,趁师傅心情好的时候,赶紧请教。有时候,师傅还会给一些钱吃饭。晚上回家,捡瓶子和树枝去卖,换钱买一些鱼虾改善家里的伙食。
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过去,而李滚元对武术和麒麟舞的热爱没有变。在他看来,练武是最好的健身,直到现在,他依旧保持着早晨5点起床练武的习惯,早睡早起,加之习武,他身体现在一点毛病没有,还骑车自如。
小时候跟村里的孩子一起耍麒麟,觉得很威风,也很欢乐。在李滚元看来,麒麟舞是有灵性的舞蹈,扎根在他们老一辈人心里。年,李滚元被评为第三批市级麒麟舞非遗传承人,目前是*阁镇内年龄最大的麒麟舞老教头,平时除了照顾孙辈外,他仍活跃于村内麒麟舞及武术传承教学中。
解析*阁麒麟舞:八头麒麟群舞,场面恢弘
*阁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南派武术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
表演场所和时间:
麒麟舞的表演一般选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民间节庆日,没有特别的舞台,或者在田间的晒谷场,或者走街窜巷,或者在祠堂中起舞,祝福族人幸福安康。比如大年初一到初七,村与村之间互相团拜,村民会为麒麟队送上一条标(一般为花布制作的旗)、一封红包、以糖果花生招呼他们喝茶。
舞蹈形式、麒麟道具:
麒麟的造型是根据古代传说中麒麟的样子——龙头、狮身、鹿角、羊蹄、牛尾的仁兽形象做成的。不同舞狮,麒麟服饰(道具)整个身体5米长,上有麟片和波浪花纹,头上有两只短角,尾部带有掸子摸样、前细后粗、两尺左右的尾巴。
舞者表演时需佩戴沉重的麒麟道具,每个道具需两人配合起舞,一人举麒麟头,动作需灵动激昂,以表现灵兽的勇猛威风;一人顶兽尾,动作憨厚笨重,又要灵活地配合前者,以表现仁兽的吉祥可爱。舞蹈时,后者不似舞狮那样托扶前者,且很少托举动作,两个舞者活动时限制较少,可以作较大幅度的动作,使麒麟上下身扭转、摆动灵活。
舞蹈阵容:
有八头麒麟同时起舞,其中两头大麒麟作为领舞,六头小麒麟作为群舞,大小配合,动作呼应。麒麟舞以群舞为主,观赏价值高。
传承与创新:打造麒麟舞剧让年轻人喜欢
*阁镇历来重视麒麟舞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采取了多项措施为麒麟舞队伍发展、人才建设、文化氛围营造提供了优越条件。早在年,*阁镇制定了传承文化队伍管理制度,从道具购置、演出补助、激励机制、传承培训等方面对*阁麒麟舞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费以及管理制度保障;年5月,镇牵头成立了*阁麒麟文化协会;年,组建了一支镇级的麒麟舞队伍,等等。
此外,*阁镇聘请经验丰富的麒麟教头,每周深入镇内几所小学传授麒麟舞,通过每年的*阁镇夏令营培训班活动,聘请麒麟教头向青少年推广、传授*阁麒麟舞,培养麒麟舞后备人才。得益于这些有力措施,*阁麒麟舞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麒麟舞越来越多得进入百姓日常生活:麒麟操进幼儿园,麒麟舞进校园,麒麟歌舞进广场……如今,*阁镇百姓更加认同麒麟舞,也更加喜爱麒麟舞。
我们队伍现在有队员五六十人,其中年轻人有四十多人,比例比较高。从10多岁开始,张梓康便开始习武。几年前,张梓康从广东体育学院武术系毕业,回到*阁经营家族手艺,业余时间承担起大井村龙狮麒麟团的教练工作。
有着十多年武术功底的张梓康精通醒狮和洪家拳、莫家拳、传统南拳等民间技艺,舞麒麟自然也十分出彩,是南沙区最年轻的市级麒麟舞非遗传承人。老前辈评价他勤思好学,功底深厚、马步稳健,出手快捷有力。
只要他们有兴趣学,我就乐意教。说起麒麟舞教练工作心得,张梓康说,学生的练习不追求学得多么精,能够亲近、了解并产生热爱,就是成功的开始。在双休日和工作日的晚上,张梓康加班加点为少儿新学员培训,从不拿分毫。
9月28日,张梓康带领大井龙狮麒麟团做了一件令村民自豪、振奋的事情,他们创作的《麒麟情》在广东省第五届麒麟文化节暨麒麟舞大赛上,从全省7个市共21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了麒麟舞创新组金奖。张梓康说,《麒麟情》最大的创新是除了套路表演,还以舞台剧方式讲述故事,让麒麟文化融入故事之中,以故事感染人。具体而言,这个节目的故事分为三段:触麒麟、爱麒麟、麒麟情,表现了主人公接触麒麟到深深喜爱上麒麟舞,通过学习锻炼麒麟舞表演最终和老一辈麒麟舞表演者同台共舞为主线剧情,体现年轻一代传承和发扬麒麟舞的寓意。
说起麒麟舞传承,张梓康表示,小时候,听到大街上有锣鼓声,父辈就带我们出去看麒麟舞表演,觉得这些舞麒麟的人很威风,很帅气,那是很开心的记忆。其实,每一个在*阁年轻一代儿时记忆中都有麒麟舞的记忆,我们要做的是,唤醒*阁人心底的这份文化记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麒麟舞表演,更好地传承保护麒麟舞,让这一个民间艺术奇葩长盛不衰!
文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图丨拍摄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剪辑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凯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