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曲江(二首)》,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历来学者都赞不绝口。
我们今天先读前一首。
《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首诗最受人喜爱的是首联,叶嘉莹先生在古诗词讲座中也曾多次提到。
那么首联到底有什么特别呢?
我们来仔细读。
曲江首联,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首联是千古名句,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两句。
到底好在哪里?
我认为有三点。
(1)用数字衬托,增加了感情的深度。
很明显,这两句是递进关系,但诗人没有用任何连词(比如“更”字),而是巧妙运用“一”和“万”两个数字做比较,形象又富有逻辑地加深了感情。
只有一片花瓣飞落时,都已经减却了春色;那么现在数不清的花瓣飘落,春色自然消减更多。
正是有这种递进关系,“正愁人”三个字才显得有份量,读者才能更容易体会诗人此刻的忧愁之深。
(2)用虚实结合,增加了感情的时间长度。
“风飘万点正愁人”,是诗人此刻所见所感,是实写。
但诗人的忧愁并不是此刻才有的,在这之前的“一片飞花时”,诗人就已经感受到了。
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过往,虚实结合,突出诗人忧愁的时间之长。
简单点说,诗人的忧愁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加深的。
(3)借景写情,含蓄隽永。
诗人到底为何而忧愁?只是因为看到花落而伤春吗?
我们继续读颔联。
曲江颔联,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暂且看那将要落尽的花从眼前飞过;不要厌恶喝那让身体更受伤害的酒。
第三句是过渡句,“欲”字把诗人感情推及到将来:过往“一片飞花”使人忧愁,此刻“风飘万点”使人更加忧愁,那么将来花落尽之后呢?诗人想到这里,心中的痛苦之情自然更深一层。
前三句,诗人反复描写花的不同状态,一步步加深忧愁,而诗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出第四句。
如此深的忧愁,诗人该如何排解呢?
他想到了以酒消愁。
与众不同的是,诗人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诗人现在已经年老,喝酒会伤害身体,而诗人却说不要厌恶这伤身的酒,这从侧面衬托出诗人心中的忧愁太深,以至于诗人宁愿伤身也要喝酒来消愁。
由此可见,第四句是对前三句忧愁的一个总结。
我们还是要思考这个问题:诗人的忧愁只是因为伤春吗?
杜诗以沉郁顿挫著称,只写伤春之情,这显然不是杜甫的风格。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伤春之情呢?
我们继续读颈联。
翡翠鸟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巢翡翠,指翡翠鸟筑巢;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苑,安史之乱前,是唐玄宗的行宫。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翡翠鸟在曲江中间的楼堂上作巢;芙蓉苑边上的墓旁,以前雄踞的石麒麟如今倒卧在地上。
颈联看起来比较简单,却跳出了伤春之情。
曲江上的楼堂已经荒废,无人居住,因此才会有翡翠鸟筑巢;芙蓉苑边雄踞的石麒麟,因为无人照看,如今已经卧倒在地。
这两句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曲江周围事物的变化,表达出诗人对唐王朝的兴衰之叹。
但是非常奇怪:王朝兴衰之叹与伤春之情,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杜甫到底是想表达伤春之情,还是想表达王朝兴衰之叹?
答案在尾联。
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推,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浮荣,虚荣。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仔细推究事物的道理,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荣束缚自身呢?
尾联意味深长。
我们来思考两个问题。
(1)诗人到底推究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从诗的结构看,很明显,诗人是根据前六句中的事物推究出的道理。
而前六句中的事物只有落花、荒废的楼堂和芙蓉苑。
这些事物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当然有,不管是鲜花,还是楼堂和芙蓉苑,它们原本都是美好的事物,而此刻都已经逐渐衰落。
因此,诗人推究出的道理就是:美好的事物终究都会从兴盛转到衰亡。
曲江(2)那么,他为什么认为此刻应该及时行乐呢?
第八句就是诗人的答案:他不想为了虚荣,让自身受到束缚。
反过来说,诗人在推究出道理之前,他为了虚荣,让自身受到了束缚。
那么,“虚荣”到底指什么?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诗人此刻正担任左拾遗,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可以在朝堂议事,这是很荣耀的事情。
因此,“虚荣”就是指左拾遗这个官职。
可是,左拾遗这个官职为何会让诗人觉得受到了束缚呢?
这个问题是整首诗的关键。
这首诗中,没有给出答案,但是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我们大概能推断出原因。
自从公元年四月,杜甫投奔唐肃宗以来,他始终坚信王朝能够中兴,自己在左拾遗的位置上能够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直到公元年春末,中书舍人贾至被贬,杜甫才首次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担忧。(见文章)
而事实上没过多久,房琯、严武、杜甫就先后被贬。
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在贾至被贬以后,杜甫已经察觉到朝廷内部的变化,或是谏言很难被皇帝采纳,或是宦官李国辅故意诋毁忠良,他预感到自己也很有可能被贬。
经历千辛万苦,杜甫才得到了左拾遗的职位,现在功业未成,当然不愿意轻易放弃,正是这一份虚荣,让他受到了束缚;当他推究出事物的兴衰道理,豁然开朗,任何事物都会由兴盛转到衰亡,这是自然之理,当然左拾遗这个官职也一样,这份虚荣也不会长久,又何必让自己陷入忧愁呢?
读到这里我们才发现,诗人心中的忧愁,并不只是伤春之愁,也不只是王朝兴衰之叹,更是因为仕途受阻,他担忧自己会离开朝廷,从而无法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
我们再回头看首联,就会发现诗人还运用了比兴手法,春天美好的鲜花正是比喻诗人好不容易才盼来的美好仕途,而“一片飞花”、“风飘万点”和“花欲尽”分别比喻诗人仕途的一步步变化。
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就是首联深受后人推崇的第三点原因。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行乐的呢?他真的能够放弃官职,一心行乐吗?
我们明天继续读《曲池(其二)》。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