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的具茨山下,颖水环绕着一座良田美宅,青山碧水间人影绰绰,他们正在挖掘着一座坟墓,而这座墓的主人也在旁边矗立着,只等完工后便睡在墓中静静等待死神的到来。
这个即将躲避世人的嘲笑与世界擦肩而过的人,就是"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
卢照邻出身名门
说起卢照邻的出身,其实并不复杂。公元年,卢照邻在幽州范阳出生,他的家族正是唐朝五姓七望重的“范阳卢氏”。(其他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因此,少年时期当别的小孩在忙着上树掏鸟蛋时,卢照邻的父母已经为他请了一方大家曹宪、王义方等名师学习,没几年功夫便在当地小有名气。
遇到伯乐
都说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放在卢照邻身上也如是。公元年,出身名门的卢照邻奔赴长安,渴望一举及第,从而步入仕途。凭借着自己的家世和聪明才智,卢照邻很短的时间内便在长安声名鹊起,很快便受到引荐,成为邓王李元裕的幕僚,邓王对他极其爱重,逢人便夸赞:“此吾之相如也”,把卢照邻比作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卢照邻就这样以幕僚身份跟随邓王,直到他去世。
结识王勃
公元年,邓王李元裕去世,卢照邻被调往益州新都县当县尉,在这里他异常苦闷,这里既没有亲人朋友更没有邓王这样的伯乐。老话说得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果不是到了这里,他该如何结识才子王勃呢?同为异地游子、同样怀才不遇希望遇到伯乐的两人很快便成为了至交,并在重阳节这天一同游历玄武山,并写下友谊的见证。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白首盟约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卢照邻已经30岁,或许是缘分到了,而立之年的他在元宵佳节遇到了郭氏女。才子配佳人,白首定盟约,缘分就这样不经意间找上了他,一时间他有些错愕,但那又如何呢?是你的终归是你的,兴奋之余还写了一首诗来纪念这场爱情,从此便过上了男耕女织,你读书她掌灯的幸福生活。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天降灾祸
公元年,卢照邻第二次前往长安,可这次却不那么幸运,或许是好运气都用完了吧,又或许是命中注定吧,这次的长安之行并没有让他如意,反而还因为诗作《长安古意》中的,“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被认为嘲讽梁王武三思而被捕入狱。好在经过家人、亲朋故友的上下打点,他从狱中走了出来,因为得罪的是武则天的侄子,这也注定彻底断绝了他的仕途之路。
病痛缠身
从皇家大牢出狱后不久,身体虚弱的卢照邻感染风疾,伴随着伤心与失落,隐居到大山深处,开始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在那里,他拜大医学家,后著有《千金要方》,被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为师,让他为自己治病。然而却事与愿违,不仅没治好原有的病症,反而还进一步恶化,从此便要日日忍受病痛的折磨。
才子落幕
公元年,44岁的卢照邻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和因为毁容见不得人的双重打击,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一头扎进了颖水中,彻底解脱。在投水前,他用一首《释疾文·粤若》与亲朋作别,最后四句是: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写在最后
卢照邻的一生曾希望像司马相如一样,客游梁园,结交天下英才;亦或者作着皇帝喜欢的诗,吟咏着自己的闲情逸致;更或者描绘帝居王城的繁华来讴歌太平。然而,这些终究只能变成镜花水月,对于卢照邻而言,或许只有独坐小楼成一统,他才能摆脱人生抱负和政治情怀破灭后的寂寥吧。
《新唐书》如此概括他的一生:“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
意思是说:当唐高宗重视官员的实际才干时,他还是个没有什么从政实绩的儒生;当武则天重用知识分子时,他却成了一个炼丹治病的道士;后来等到唐高宗封禅泰山,在全国广纳才士时,他却已经卧床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