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潮州文化的发源地。古为“闽粤要塞”,是坐落在南粤古驿道上的一座古城。(注:南粤古驿道是指秦始皇出兵统一岭南至民国初年间广东省辖区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运用传统技艺修造的交通道路体系,泛指南粤地区的所有古道,包括陆路、水路和驿道、民道。)
南宋和蒙元时期,为加强对潮州乃至岭南地区的统治,朝廷大事遣使驰驿,小事文书由铺吏传送。州县凡十里设一处邮递驿站,称之为“铺”。潮州形成了“十里一铺”的布局,即每10华里设立1个驿铺,供挑夫及来往客人休息、吃饭或住宿。随着潮州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些石阶路便成为当时挑货运往各地通行的“高速公路”。据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记载道:“潮州昔时交通,水以韩、榕、练三江为主,陆有官道驿铺。”古驿道或为两省通衢,或为兵家要道,或为通商往来,是古人主要的交通要道,其身上烙刻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印记。
正如北宋诗人杨万里所赞:“地平如掌树成行,野有邮亭浦有粱。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一座城市的文化根性,来源于人文积淀和历史砥砺。时至民国2年(公元年)7月,中华邮政总局宣布“撤销邮路,通信归邮”,官方文书由邮政局投递,潮州的驿铺才随之撤销。
03:30一、古驿道是促进潮州繁荣的经济大通道。
在以前没有公路的时代,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赤水村的婆姐岭古道是古时饶平到潮州府的必经之路,也是闽粤的要道。古道自婆姐岭北麓逶迤而上,直至岭上。宋明时期,朝廷为了节省开支,在婆姐岭驿道附近设立庵寺,安排僧人居住并拨出一些田园供其耕种,作为庙产。庵寺旁边当年还有两间屋舍,供过往官员过夜、歇脚。惋惜的是,这两间驿站等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年久失修倒塌,梦幻般的古迹随着烟雾的散去而渐渐消失,变得一片荒凉的遗址。
上图为婆姐岭现存的古道
婆姐岭现存的古道全长约米,宽约1米,共一百七十余级。依山而建,层叠递进,空气中浮动着草木香气,扑面而来都是自然的绿意。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已被脚步“磨”光彩照人,古道随着地势时起时伏,石片砌的边缘处,常见塌陷。整条古道充满着浓厚的古色古香气息,让人感觉仿佛时光倒流,穿越到了曾经繁华的驿站,看到人群川流不息的情景,不由令人浮想昔日古驿道上“山行十有九商贾,肩与步担走不休”的繁忙景象。
上图为现存的“永安门”
古朴的婆姐岭古驿道穿越岭腰上的“永安门”,直通意溪,连接潮州城,另一侧通文祠,与往凤凰饶平之路相连。岭上筑了一个石门楼,名为“永安门”,永安门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年),是一座古关隘,墙高约4米、厚1.23米,均以石砌门呈拱型,高2.8米、宽1.75米。基本结构至今保留完好。
婆姐岭古驿道最为奇特之处在于,它是中国至今发现的第一条刻有图案的古驿道。石板上刻有动物、水产、花卉、星辰斗象、几何图案等,石刻的大小均依石而定,构图不拘一格,线条简朴洗炼。图案今日仍依稀可辨,古道上的这些神秘石刻图案究竟有什么含义,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为了防滑,有人又说是古人做的风水局。据相关专业人士的判断,这些石材当时应该是就地取材,一些表面比较光滑,就刻上了图案。从现在来分析应该是当时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比较符合民俗的图饰,它首先当然具有防滑的功能,其次可能是考虑到当时的民俗需要,因为开辟驿道之后,当地也希望过往人群平安。
如今的婆姐岭古驿道上已难觅行人的身影,林深草长,历经岁月的沧桑,变得宁静古朴、神秘与悠远。参天古木遮天蔽日,山花点缀摇曳多姿,幽幽古道静立于大山深处,散尽浮华,诉说着千年的传奇。婆姐岭古驿道是一条促进潮州繁荣的经济大通道,是多少古人求学入仕、从商逐富的励志碑,更是多少离乡背井远涉重洋的赤子们记住乡愁的情感寄托。
二、古驿道是蕴含潮州人文交融的历史大动脉。
上图为庵埠官路村东头的韩江大堤
如今恐怕很少人知道,官路即古驿道,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官路的村名因村经驿道而设。据饶宗颐《潮州府志》记载,清乾隆初年,海阳县(潮安)出发的南路驿道总长75华里,由城内总铺经云步角洲、龙湖、南界、鳌头、梅溪至澄海鮀浦司。驿道在山区一般由宽5尺至6尺的石头铺砌而成,在平原则是6尺至1丈宽的贝灰沙路,常会出现“庵驿相望”的景观。现官路村东头的韩江大堤,堤畔仍有古驿站扩建的“赐茶庵”旧址。庵虽早已荡然无存,但远眺对岸的疍家园,古津港沉淀了百多年来不平凡的人文底蕴,其风概仍依稀可辨。古津港使潮州和外界通过新道紧密相连,成为水上运输的主体,为潮州对外交流拓展了通途,开了潮人交通的历史新纪元。
繁华落尽茶店场,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当时庵埠的商业繁华,其身上烙刻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印记。在追寻古人留下的足迹中,我们像一个岁月的拾荒者,一边行走,一边捡拾古道的沧桑碎片,从而穿越历史、连接时空、见证辉煌。如今,虽然这里目前还没有形成新的景观,但古驿道蕴含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旅游本身,不仅承载着先辈蜿蜒回转的前行印迹,还封存着庵埠凉果香飘南洋的历史。希串珠成链,积极保护和活化利用古驿道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让越来越多的民众了解官路村的古驿道,走进官路村的古驿道。
三、古驿道是彰显潮州儿女不屈斗争精神的革命路。
潮州的古驿道,不仅贯通东西的古代交通主干道,更是见证了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在潮州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遗迹。其中的代表就是饶平县上饶镇仍保存良好的西片古驿道与麒麟岭古驿道。
04:17潮州市饶平县西片古道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饶平县上饶镇西片村西岩山风景区,经过明朝农民起义军张琏屯兵的三十六寨遗址,历史上是“两省四县”商家民众往返的必经之道,古称“第一山”。西片古道精华段起于饶平县上饶镇茂芝圩全德学校(茂芝会议旧址),终于西片古道饶平与大埔交界处(分水亭),全长6.25公里,其中驿道本体段长2.08公里,保存完好,为山地型驿道;连接线4.17公里,包括现状村道2.17公里、绿道2公里。沿着西片古道,亦可亲身感受盐道和红色革命地,体验一番驿道文化为潮州这座城市所留下的记忆。
饶平西片古驿道
古驿道修复前后
麒麟岭古驿道
为方便出行,麒麟岭古驿道建于明代,位于饶平县上饶镇康东村西北部,山体形似“麒麟吐火、鲤鱼上天”而得名。麒麟岭古驿道,古道基本用碎石铺成,至今依然保存完整,该古道始于弯龙桥,终于红岩村,纵横台阶式,由乱石砌筑而成,全长约2.5公里,路宽约1米,共余石阶。其历史性及重要性,堪比西北的茶马古道。在古时,盐、粮食在其中来往穿梭,堪称是一条由挑夫“挑”出来的千年古道。如今,石板早已被磨去了棱角,光滑中透出岁月的痕迹。
老树数千尺风霜几百年。冯骥才先生在《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一文中写道,“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坎坷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开,却把记忆留在城市中。城市承载着这些记忆的物质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等等。”弯弯古驿道,浓浓乡愁情。境内的潮州古驿道,是见证了潮州千年历史的“活化石”。而古驿道沿线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珍宝。
徒步古驿道,发展看今朝。用脚步丈量潮州古驿道,唤醒沉睡已久的文化积淀,唤起人们寻根谒祖的心之所向,吹奏起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号角,让千古古驿道文化融入到潮州文化的脉络中。通过修复完成古驿道本体,相信此举会加深时人对历史旧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