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本次入选成果由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成果集中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
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分别是:
1)基干兽类听觉和咀嚼器官模块式演化分离节点;
2)古基因组揭示中国南北方人群迁移与混合历史;
3)澄江动物群“章氏麒麟虾”的发现揭秘节肢动物的起源;
4)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湿润低地的亚热带“香格里拉”生态系统;
5)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6)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事件:来自中国华南的化石证据;
7)白垩纪琥珀揭示昆虫和介形虫的早期演化;
8)环南中国海地区海岸带沉积环境演变与史前水稻农业扩张;
9)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
10)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发现最早包壳窃食寄宿关系化石。
其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在云南约5.18亿前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过渡型化石——章氏麒麟虾。之所以称为“麒麟虾”,是因为它如同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四不像”瑞兽——麒麟一般,身体嵌合了多种动物的形态特征。
“麒麟虾”是虾形,长有五只眼睛,拥有当时海洋中巨型捕食型动物“奇虾”的“大钳子”,以及我们现在熟知的节肢动物(如无处不在的蚊、虫、虾、蟹)的多种特征。章氏麒麟虾研究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的核心缺失环节,为节肢动物主要演化创新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点。该研究同时解答了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同源性和演化路径问题,并为解析早期节肢动物之间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
“麒麟虾”复原图黄迪颖供图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年至今,“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工作已举办五届,每次评选均受到学界、社会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