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
??一定要开音频??十八年前,几个中学生采访了一位老北京小吃传人文/周群
50岁,中学教师
腰椎间盘突出犯了,不能电脑前久坐,《肉体与石头》刚读三分之一,读后感也无从谈起,所以,今天姑且贴个十八年前的东西,滥竽充数一下。
早老师昨天发关于“屎尿屁”文章前,特地在读书群里提醒了我一句:“读了别生气”。昨天睡得早,今天拜读了早老师的文,暗自琢磨了半天,不仅没找到生气的理由,还觉得很多杂七杂八的记忆被早老师的文笔唤醒。
早老师说“无垃圾,不北京”,这话说得是又接地气,又让人辛酸:别看已经到了年,垃圾的问题直到现在依然是北京城的痼疾。就拿我们院来说吧。去年之前,全院几百号人共用的那一排七八九只垃圾桶就一字码在距离我家二十米左右的地方。冬天还好,顶多是垃圾会被大风刮得乱飞,夏天可就难过了,那画面和气味简直不要太好。后来垃圾桶不知被谁挪到了大院门外,我们虽说可以免受垃圾恶臭之苦,但也觉得有点儿丢人——九爷府本来挺豁亮挺气派的红色大门,啥时候看,它的西侧都有堆得高高的垃圾。(最近倒是有改观,大门口新装了门闸,门闸后隔出了一个倒垃圾的空间,又竖起分类垃圾的牌子,这几日还铺上了一片绿色塑胶……)
幸好“无垃圾,不北京”这个句式还可以复制成另一个样子,带着点儿美意的,比如:“无规矩,不北京”,“无讲究,不北京”,“无小吃,不北京”,以此类推。在我看来,老北京曾经鲜活在这一个个已经或正在消解的“无”中,然后,就直愣愣地生出了一个“新北京”——我自己不愿评价新北京如何,用刘一达先生的话说,就是“悠悠岁月,古都的风貌依然可觅,但古都的风情却物是人非,老北京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怎样留住老北京的味道?我做过一些自以为是的努力——年至年,我带学生做了五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