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掌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探访麒麟文化传承背后的故事,是他们让麒麟
TUhjnbcbe - 2020/12/2 15:07:00

高麒麟,低狮子。这是村民对麒麟的初印象。在万江新谷涌社区,上到70多岁的古稀老人,下到蹒跚学步的2岁孩子,都深受麒麟文化的影响,而舞麒麟早已成为新谷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麒麟舞在新谷涌已有71年历史,村里的麒麟队也因种种原因几度解散。但是,麒麟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广大村民心中,从未走远。近两年来,在万江街道*委、办事处的支持下,新谷涌社区重新组建麒麟队,以“00后”年轻小伙为主力。坚守重生,新谷涌麒麟文化将重放光彩。

麒麟

资料图片(吴家枢摄)

自筹资金组建麒麟队

新谷涌社区是典型的自然村,清朝雍正十年(年),新村村民陈氏六兄弟迁迁居于此。新谷涌麒麟文化渊源起于年,至今已有71年历史。

年,村民自发集资添置装备,并设武馆(后为万江供销社食盐专营代理点)。舞麒麟活动遍及新谷涌,主要以村里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地,无需设置灯光音响。当时,村里有2只麒麟,蛇头棍、单头棍、耙、长刀、关刀等十五套武功夫的装备齐全。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新谷涌是地道农村,土里刨食的农民收入不高,娱乐活动较少。鉴于舞麒麟能强身健体,村民们时常利用夜间时间排练。待春节、神诞、祠堂入伙等好日子,麒麟队成员会集中起来一同表演,增添节日喜庆气氛。而此间,新谷涌的舞麒麟又比较突出和知名,声名传播到周边乡镇,正如村民口中描绘的“谷兴锣鼓传四海,溪舞麒麟吐玉书”一样。

新谷涌麒麟队最鼎盛时期,有60多名成员,有的打功夫,有的舞麒麟头,大家各司其职。

美好寓意寄托生活愿景

麒麟,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吉祥的东西。所谓“麟吐玉书”“喜报麟儿”等词汇,都是民间所寄托着上天恩赐,生个麟儿光宗耀祖的吉兆。在新谷涌人的心里,麒麟是百兽之王,威猛刚武却又小心谨慎,人们要通过各种动作表现麒麟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种情态,其舒缓婉转之处,令人忍俊不禁拍手赞叹;飞腾跳跃之时,又让人胆颤心惊昂然振奋。

每到过年时节,为了图吉利,村里那些平日练武功、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便组织起来,扛起队旗舞着麒麟,挨家挨户拜家门。麒麟一到,叩个好头,展望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村民陈林高是第一批参加麒麟队的队员。年,他刚念完初中,在父辈们的熏陶下,开始拜师学艺。他说,每年春节,麒麟队都会乘上水泥船,摇船过河,到南城袁屋边、东城新锡边、厚街桥头等陈氏兄弟村拜年。兄弟村便会以腊肉、大米、贺饼等作为礼品回赠。

“从初一到初八,都有庆贺活动。由于路途遥远,靠步行,都走到鞋子破洞。那个年代,参加麒麟队的队员没有工资,仅靠自己对麒麟的一种爱好,坚持着麒麟队的发展。”陈林高说。

除此外,过年期间,东莞水乡地区流行摆灯酒,只要是陈氏族人出嫁女喜得男丁或女童,便会用红纸写一封请柬,邀请新谷涌麒麟队前去道贺。庆贺当天,出嫁女会用6尺长的红布制作一张“横标”,写上陈氏族人的名称。待麒麟结束表演后,取下“横标”,代拿回给陈氏族人,仪式方才圆满。

麒麟舞集舞蹈武术于一身

麒麟舞一般是随着打击乐器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由两个人表演,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钻进麒麟被(身)里舞动,模仿麒麟摇头摆尾、跳跃挪闪,忽而狂欢嬉耍、忽而凌空翻睛,表现舐脚、滚动、翻腾、采青等动作和喜怒哀乐的一种舞蹈。一般舞麒麟是以麒麟寻青、惊青、闻青、探青、戏青、吃青、吐青,降福人间的过程来展开的。

新谷涌麒麟舞是集舞蹈、武术于一身的传统舞蹈,既有传统麒麟舞的韵味,又有扎实的武术功底,不但有形、好看,还有传承、创新。

已年过八旬的陈林高,说起新谷涌麒麟的点滴仍历历在目,“最初,麒麟头的操控全凭嘴巴摇摆,头内设有长条形木棍,用白布绕上几圈,一咬便是大半个小时。除此外,双手也不能闲着,需要带上‘翅膀’,不停挥翅,要是基本功不过关,身体准吃不消。”

当年邀请新村陈东海师傅过来教课,队员们需要先学基本功,待功底扎实后,才可学武术。陈林高说:“当时,武馆内摆设各种武器,五式架生。学员们看着武器,都‘馋’,但陈师傅看你是‘猫脚功夫’,一般都不让碰,大部分人都要学足八个月基本功。”

当时,武馆内摆放的武器有长龙棍,一丈一尺,直径1寸左右,头大尾细,约7尺左右;双头棍,4.5尺至5尺长(齐眉棍)。还有耙,低架脚着地,对付藤牌,高架钯站高耍,对付棍、刀等。两种耙都各有其长处,耍得好不好,最主要看学艺精否。另还有其他武器,如沙刀、藤牌、锄头等。练武时,队员们则是在馆前空地插一支一丈多高的苗竹,顶节开一个小口,放入几块铜钱,打单技时会有响声。练武初期,一般从打单枝开始,扯直索、“长衫”、“板凳”、开横马。待练熟后,开始学拳术,期间教练从旁指点,帮助队员勤学苦练。

教练会根据队员的兴趣、技质、身高,再决定学哪一项项目。高大者,学长龙棍和屎尾棍;矮壮者,学铁耙(铁耙分低架和高架两种);高瘦者,学沙刀,关键是要跳跃灵活;活跃矮者,学藤牌;年纪小者,学双头棍、锄头等。

坚守重生麒麟队重放光彩

作为东莞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新谷涌麒麟因当时的各种原因,曾中断了几十年。新谷涌麒麟队成立于年,年取消。年,在村民陈德建的发动之下,再次组建麒麟舞队伍,吸引了30多名年轻人参加,陈德建既是发起人,又是教练。后来,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村里停止文娱活动,麒麟队也悄声无息了。

直到年,社区重新组建麒麟队,并出资到石龙镇订做了一对麒麟头,至今仍存放在社区老人活动中心,近20年快过去,这对麒麟头也留下了少许岁月的痕迹。

由于老一辈麒麟队员隐退,舞麒麟的技艺就靠年轻一辈来传承,但是参加舞麒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新谷涌的麒麟队又只好解散,但每年春节“拜门口”的习俗仍保留至今。

近两年来,在万江街道*委、办事处的支持下,新谷涌社区重新组建麒麟队。目前,新谷涌麒麟队新队员将近10人,以“00后”年轻小伙为主力,队员们都在抓紧时间训练,为今年5月的麒麟专场晚会做准备。队员们个个神情专注,一趟趟练习拳套路,以及麒麟玩耍藤车、竞采等动作。

70多岁的麒麟前辈陈日玩时常泡在这里,一招一式纠正着年轻队员的动作。“20岁出师,现为古稀老人,但‘铁布衫’功力仍保留至今。”话毕,玩叔现场展示了一段武术套路,拳脚生风,喝声大振。

玩叔表示,当年,新谷涌麒麟队每到一个村表演,观众看完后都要竖拇指,可谓万江之“最”,希望年轻一代能拾起文化自信,将新谷涌麒麟文化代代相传。

接下来,万江街道将扶持新谷涌麒麟传承保护工作,形成了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和社会管理的多层次的保护体系,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重点是发掘、保护、发扬东莞传统麒麟。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访麒麟文化传承背后的故事,是他们让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