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掌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非遗所思传承人杨印海
TUhjnbcbe - 2021/2/19 3:22:00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杨印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麒麟舞代表性传承人。扎的是天上神兽,舞的是人间祥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麒麟舞,演出场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在*骅市齐家务乡一带薪火相传、远近闻名。“巧手杨”改进扎制技巧齐家务乡大王庄村是*骅麒麟舞的发源地,传承人杨印海老人已84岁高龄,是土生土长的庄稼把式。杨印海自幼心灵手巧,爱好文艺书画,特别喜爱制作小玩意儿,爱琢磨、肯钻研,只要是见了喜爱的小物件便不撒手,先拆后装,然后学着做,也编、也织、也装,做一件像一件,件件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久而久之,附近村落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巧手杨”。杨印海从小跟父辈学习扎制麒麟。20世纪60年代,在*骅麒麟舞第一代传人吴宝安的教授下,杨印海逐渐熟悉并彻底爱上了这个“玩意”。自那时开始,他每年都要跟随吴宝安扎制、修理麒麟道具。因为勤奋用功,他逐渐成为麒麟扎制高手,接过了扎制麒麟这个重担。杨印海结合日常扎制经验,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增强了麒麟的实用性及观赏性。外形上,他调整了麒麟的骨架比例,并用轻且结实的竹片制作骨架,使新扎制的麒麟更加威武,舞动起来也更加灵活。鳞片上,他将老辈的纸制改为纱绸,增强了麒麟的质感,丰富了麒麟的颜色。他对麒麟的头、角及眼、牙、舌等部位进行改进,使整个麒麟的形象更生动。他还同演出人员一起,对演出套路进行创编,使得麒麟舞动起来如行云流水,更具观赏性。大的麒麟体高四五米,身长达3米,重约40公斤,每次演出6只至10只,伴有锣、鼓、钹等敲击,极为壮观。随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表演被发扬光大,*骅麒麟舞先后赴京津等地演出,深受喜爱。杨印海(右一)和孙子杨志康正在扎麒麟。魏志广摄杨印海和孙子杨志康绘制麒麟骨架图纸。魏志广摄挖掘与传承*骅麒麟舞舞动时,场面宏大壮观,深受群众喜爱。据杨印海介绍,民国初年,当时兴盛的大王庄杨氏家族曾组织10余只麒麟,远赴辽宁、吉林等地演出。齐家务大王庄麒麟舞的声誉远播到辽阔的东北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骅麒麟舞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从年始,*骅市文化馆派专人深入麒麟舞发祥地,寻访老艺人,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抢救性挖掘。麒麟舞于年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骅麒麟舞又重新发出生机。已是耄耋之年的杨印海,在*骅市文化馆的帮助下,把扎制麒麟的技艺、方法整理成文字及声像资料,做好传承工作。令杨印海欣慰的是,他的长孙杨志康甚是喜爱麒麟舞。杨志康自幼舞麒麟尾,几年前,跟随杨印海学习扎制技艺。如今,技艺已日趋成熟。杨印海说:“我愿意培养更多的接班人,让麒麟舞更好地传承下去。”让非遗走进您的生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遗所思传承人杨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