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掌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戏曲儿时印象
TUhjnbcbe - 2021/2/25 11:09:00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闺女叫女婿,

小外孙有空你也去……”

伴着这充满了乡土气息的童谣,我们来说一说姥姥家门口唱的那些大戏。

在经济匮乏,娱乐项目极少的年代,别管在自己家门口还是姥姥家门口,能看一场大戏,算是一年里最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一般唱戏的时间都在过年之后,正月十五之前,人们没事走亲访友的,正当农闲的时候。

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开开心心的过了大年。还没到春暖花开,耕牛遍地走的时候,农村闲暇的人们有时间和精力去看看热闹,放松一下身心。

只要是听说家门口来了戏班剧团唱戏的,不管什么戏,不管多少人,都叫唱大戏。人们立马闻风而动了,接闺女叫女婿的,请三亲六故来看戏的,一时间热闹非凡。

这时候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小孩子大概听不懂也看不懂什么戏不戏的,他们更多是高兴可以肆意地玩耍了。

更让他们快乐的是,简陋的戏台子旁边有不少的小商贩,孩子们可以央求大人给买各色的小零食小玩意,那些才是他们的心之所向。

我们这边农村唱大戏,一般唱的多是评戏和皮影戏,偶尔也会穿插着唱一折现代京剧或其他曲种,但这种时候极少。

评戏一般唱的都是热闹的,才子佳人,家长里短的戏。

如:《人面桃花》、《刘伶醉酒》、《小女婿》、《花为媒》、《刘巧儿》、《杜十娘》、《秦香莲》。

皮影戏一般都以传说故事为蓝本,唱的是各色人物的传奇和神话故事。如《白蛇传》、《五峰会》、《杨家将》、《三请樊梨花》。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皮影戏,听不太懂内容,因为觉得影人好玩,因此看的也津津有味。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

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我生在天津,这边流行的皮影戏是唐山皮影。唐山皮影戏是唐山地方戏剧。它是一门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

据说因以河北唐山地区乐亭、滦县、滦南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

以前常在农闲时聚众演出,在河北等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乡土气息非常浓郁。

皮影戏由来已久,相传从西汉时期就有了。汉武帝那倾国倾城的李夫人病逝之后,他悲伤不已,茶不思饭不想,思念不绝,命方士招李夫人*魄相见。

方士多是骗人的,哪有本事招来*魄啊,眼看要掉脑袋。急中生智想了个办法,用驴皮做了个人偶,穿好衣服,戴好首饰,设好帷幕,点上灯火,操纵人偶,或坐或走,请皇帝远远看着。

汉武帝见李夫人姗姗而来,形态婀娜,一如生前,立刻想要相见。方士好说歹说,说*魄不能与人相见,否则永世不得超生,好歹骗了过去。

方士怕招*术早晚露馅,就找借口逃之夭夭了。后来他的徒弟和后人学了这人偶戏法,竟以此表演赚钱为生,慢慢地发展成了今天的皮影戏。

给我印象最深的皮影戏是《三请樊梨花》。因为来唱戏的人里头,有一个表哥姥姥家那边的堂舅舅,所以屁颠屁颠地跟着表哥去了后台,讨好着攀亲戚,胡乱地跟着表哥一起叫舅舅。

有幸看到了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影人,还乍着胆子摸了一回,觉得很神奇。虽然没一会儿就被轰出来了,但在小伙伴那边可神气了,大吹特吹了很久。

夜深了,戏台上还在咿咿呀呀的唱着,戏台下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就剩下一些老头老太太了。

我还不肯走,最后被姥姥和妈妈一起硬拉回家去了。因为这件事还被笑话了很久,说这个小屁孩,看不懂还看得挺起劲儿,觉都不睡了。

如今姥姥她老人家,早已经做古了,农村里也几乎看不到搭台子唱大戏了。那些热热闹闹,那些咿咿呀呀,就只能出现在我的梦里了……

文章封面素材来源于麒麟剧社录制视频截图

本文作者

月光如水夜微凉

一个热爱文字,热爱曲艺的女子。

素手执笔,看庭前花开花落;浅吟低唱,望天外云卷云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戏曲儿时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