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名词与种类(组图)
玉圭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玉笏
玉笏
玉笏: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
命圭: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谷圭
谷圭: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壁
唐代龙纹玉壁
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玉扭丝纹瑗
玉扭丝纹瑗:战国尺寸:径8.3cm厚3cm清宫旧藏说明:玉料为和阗玉,青白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断面呈椭圆形,通体浅浮雕细丝纹。这类玉瑗在战国墓葬中常有发现。此瑗当为战国时物。丝纹俗称扭丝纹或绳索纹,一般除作瑗的饰纹外,亦用作刻画动物的眉目和尾巴。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
玉琥(汉代),现存于法国巴黎居美艺术馆
玉琥: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年5期)一文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玉虎: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参见“玉琥”。
珩: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出土的玉璧玉环
环: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玉佩:“佩”亦作“佩”.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春秋战国龙纹玉块
春秋战国龙纹玉块
环玦: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玉带钩: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出土玉钩(战国)
玉钩: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列仙传·钩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
玉剑饰
玉剑饰: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相似。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玉蝉: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玉琮
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长短不一的筒状玉器,用*琮祭地。在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有大量较长的玉琮出现,一般有花纹。而商周以后,反而扁矮,平素无花,汉代以后几乎绝迹,明清后又出现仿古玉琮。
清乾隆玉玺皇帝行宝,但这些都被指狗尾续貂。
玉玺: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永昌元年—玉盘
玉盘:玉琢成的盘。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杜甫《严公枉驾草堂》诗:“竹里行厨洗玉盘”。
西周玉鱼
玉鱼: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玉带
玉带: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閤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老玉珠
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古代*垂挂的玉饰
玉藻:古代*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玉璋
玉璋:形与圭相似,只上端为一道斜边。古人以赤璋礼南方。
玉璜
玉璜:半壁曰璜,以祭北方。考古实物所见的璜,大多只是“环”的1/3或1/4,或做成鱼形、蚕形等,一般四角有小孔,所以又是佩饰之物。
玉衣
玉衣: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壁珠玑玉衣。”从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玉鱼
玉鱼: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此外又用作殉葬品
玉带
玉带: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区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閤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玉龙
玉龙:龙长发后飘,嘴微张,眉目凸起如火苗。腰中一圆扎为系挂之用。红山文化玉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制龙形物。
玉勺
玉勺:勺作为餐具,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一件,距今约有五六千年,虽然工艺简单,但是见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玉人
玉人:玉料已沁色,变成鸡骨白色。玉人站立状。
玉龟
玉龟:玉料灰白沁色。玉龟由背甲与腹甲组成,背甲隆起,中有一条突脊,两侧各有两个圆孔,。造型独特,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龟有较大区别。
玉鹿
玉鹿:玉料青绿色,局部沁色较重。鹿首无角,卧地回首。玉鹿造型始于商代,盛于西周。
玉猪
玉猪:玉猪,也称玉握,是墓主人手握的小玉件,为葬玉的一种,以猪形最为常见,造型和纹饰都较简单。这类葬器与早期的玉象牲有着某种渊源关系,春秋战国时已见使用玉握。
玉犬
玉犬:宋代玉器写实,不沦构图繁简,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
玉麒麟
玉麒麟:新出现了一些传说中的神灵动物,以寄托人们特定的祈愿意蕴。麒麟便是其中之一。
玉勒子
勒子:又称“蜡子”,“官名”为“勒”字左加“王”字旁,即“王勒”,有圆勒子和方勒子2种,是挂于胸前或腰间的玉饰,可单独挂,也可与其他玉饰组合挂。圆勒子有上下一样粗的圆状,也有中间缩为细腰形的,或中间粗两头细的橄榄形的,或一头粗一头细的喇叭形、秤砣形等。方勒子为方柱形,与琮相似,只是大小不同。有种说法认为琮是勒子的放大,或勒子是琮的缩小,但从考古发现来看,方勒子与琮常是同地出土,故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仿的问题。用作礼器的,形体须大方显威严,称琮;用作佩饰的,形体要小才方便,称勒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