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死亡
我知道“人是会死的”这个事实大概是94年我七岁的时候。那时候中央电视台在播《三国演义》,中间经历了太多人的生死,特别是最后一集姜维试图恢复蜀汉计划失败后绝望自杀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花了三个月多时间才看完84集的《三国演义》(那时候电视剧一天播一集)让我非常失落。特别是最后的旁白说道:“自此结束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长达72年的混战局面”,总给人有一种莫名的英雄落寞感。不过我那时还抱有一丝幻想:死亡是古代人的事,现代人生活条件变好了就不会死了。不过很快我妈就浇灭了我这种一厢情愿的幼稚想法:“死是大自然的规律啊”。《三国演义》播出期间还跨了个年,爸爸换下了94年的旧挂历换上了95年的新挂历,并轻轻地感叹了一句:以后再也没有年了。我开始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一个终点,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我们都会一刻不停地向着那个终点前进。畏惧死亡
知道有死亡这回事的我一度害怕极了,因为无论是姜维自杀时插入胸口的长剑,还是诸葛亮病逝时掉落四轮车的羽扇,看起来滋味都不大好受。我开始无比担心和害怕,自己濒临死亡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也许是看有死亡场景的历史古装剧看多了(97年央视还播了一个最后镜头是大半夜吐血猝死的《雍正王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发烧咳嗽还是拉稀跑肚,我都呈现出一种“吾命休矣”的样子,还曾有过嚷嚷着要立遗嘱的名场面。后来再大一些虽然不再有点小毛病就立遗嘱了,但是会每认识一个学医药的朋友就虚心向人家请教:有没有什么死的时候舒服一点的病,我从现在就开始培养,结果必然是被人家当成神经病一样看待。有学医的发小跟我开玩笑说,有一种死法可以考虑——纵欲而死。轻视死亡
可能是物极必反的原因,怂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我之后又对死亡这件事产生了一种无甚逻辑的轻视。如果一定要找原因的话,大概是年姥爷的突然去世(关于我对姥爷的回忆可以参考另一篇推文:天后,我依然怀念着他)。这种“走之前还好好的,十几天后就天人永隔”的变化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对生活都充满了“全都是泡沫”的茫然。是啊,无论是谁终究难逃一死,哪怕是像姥爷这样的好人,无非也就是离开得安详、无痛苦一些罢了。我开始追求以一种无畏、甚至可以说是无所谓的态度面对死亡,直接带来的结果是体重及各项医院的莫名排斥。我希望能以一种所谓“最自然、无任何人工干预”的方式走向死亡,无所谓健康与否,反正以我的年龄给父母尽孝送终是够了,至于未来……未来又有谁可以在意呢?正视死亡《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韦一航最初看上去很酷,面对癌症一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样子,但实际上恰恰说明死亡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他的生活,让他有了太多的内心顾忌和自我设限,放弃了所有的计划和理想,只是被动地等待病痛降临。从我最初知道了人总归会有一死,到我无比地畏惧它,再到我幻想它不会发生,以及以轻视的名义不去考虑它、但本质上是对死亡的一种逃避,就像把头扎进沙子的鸵鸟。而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什么?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就像马小远,虽然早在五岁时就不仅知道了死亡的结局,还知道了艰难的过程,但依然不影响她努力让自己活得开心,并给周围的人带来价值和快乐。就像赵英俊,虽然早在两年前就确诊了癌症,但依然吃止疼片坚持完成了这首歌的演唱和录制。影片中的马小远最后走了,我很难过;现实中的赵英俊也走了,我也很难过。我们之所以缅怀她或者他,不是简单地因为他们离开了,而是因为他们活着时候的样子和做过的事情让我们怀念。在影片的结尾,韦一航最终顺利上了大学、自己到达了青海的那个湖泊。即使生命中没有一个在意的人了,依然是可以为了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活下去的——哪怕只是替已经不在的人好好看看这未来的世界。这大概就是这部“抗癌爱情片”带给我最大的感触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