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9岁的兴业老人彭显全从祖父辈处学得制作手工花灯的手艺,坚持制灯40年,见证着挂灯习俗的变迁也不断在制灯工艺中加入“新元素”。如今手工花灯渐少,他希望这项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兴业老人制作手工花灯40年,一年制灯百余盏“按照习俗,家中添了男丁的人家,初十挂花灯,向祖先禀报家族中又添了新成员,同时祈求祖先庇佑他健康成长。”2月19日,记者在彭显全的家中看到一盏盏造型精美,颜色艳丽的花灯整齐摆放。彭显全是兴业县葵阳镇泉江村人,今年59岁,从爷爷辈开始,家中就制作手工花灯售卖,后来父亲跟着爷爷做,彭显全又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这门手艺,一做就是40年。
▲彭显全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灯。
“那时候我十四岁,村里搞挂灯祈福活动,村民找到我家说要一盏花灯。那是我第一次正式出师,独立制作花灯,还受到了村民夸赞。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正式踏入制灯行业,每年都有人上门订花灯。”彭显全回忆道。
彭显全介绍,传统的花灯都是用竹篾扎灯架,外糊花纸,写上一些吉祥的谜语,在正月十六的时候,再将悬挂的花灯烧掉。所以,制作花灯的材料十分讲究,只能用竹和纸,不能用铁丝,务求将整盏灯烧化。
制作花灯,彭显全从六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六月刻花纸、八月砍新竹、九月制竹蔑、十月扎灯架、十二月贴花纸、正月卖花灯。“先提前把装饰用的花纸雕刻好、把竹子削好,不然冬天才开始干活时间就赶不及了,而且天气越来越冷,手就变慢,也会很容易开裂。”记者注意到彭显全的双手,因长年累月制作花灯,劈削竹子,指间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彭显全在制作花灯。彭显全表示,正月是销售花灯的旺季,特别是初十前几天。“有时候订单多,赶工的话,大年初一都在贴花纸。现在卖出去盏,去年是多盏。”彭显全笑着说,花灯售价在元至元之间,一年下来花灯的产量基本上有一百多套,少的时候七八十套。
传统花灯制作工作繁复,老人巧用生活材料制灯彭显全制作的花灯,高1.5米,宽0.65米,有四面花灯、六面花灯两种。花灯色彩斑斓、灯芯璀璨夺目、花纸寓意吉祥,材料简单,样式简朴却又透着民间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传统花灯制作工艺繁复,费时费神。”彭显全介绍,一盏花灯包含灯盖、灯颈、灯芯、灯裙、灯飞几个部分,其中灯颈、灯芯为主架,也是制作花灯花时最多、最复杂的一部分。
记者在彭显全的家中看到刻刀、剪刀、木桌等工具,制作材料也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浆糊、纽扣、币纸、画纸、皱纹纸、彩纸。成本不高,工序有几十道,有编织、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人工耗时比较长。仅是用竹篾和纸扎一个花灯的主架,需要固定的点就有60多个。“这个是币纸,用它们扎在竹篾相接的地方,有些点需要扎两三条才能稳固。扎灯架最主要的是框架要四正,不能歪,这样做出来的花灯才好看。”彭显全一边扎花灯架一边介绍,在扎灯颈时需要花点心思,用竹篾将灯颈的弧度折出来。
▲彭显全用币纸固定花灯主架。
做好花灯的架子后就是贴花灯纸了。灯芯贴的是彭显全亲自雕刻的镂空彩纸,有金色的“麒麟送福”、紫色的“花开富贵”、红色的“飞龙在天”;灯颈贴龙凤纸;灯盖贴花纸;灯裙贴80厘米长寓意吉祥的画纸;灯飞则是由红*紫青多种颜色的皱纹纸制成,垂挂在花灯的几个角,色彩斑斓、随风飘逸。
▲彭显全在刻花纸。花灯的点睛之作在灯芯中的走马灯。彭显全用两根铁丝将一盏电灯固定在灯芯中间,然后将自制的纸灯罩罩住灯泡,纸灯罩为八骏图圆柱体顶部安装了一粒纽扣,通电后走马灯开始不停旋转。“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走马灯的图案是我们去街上彩印的、顶部的纸是从平时收集的红色广告纸。烧灯时,只需将灯泡取出即可。”每一处巧思,都体现了一个老师傅的用心。
花灯蕴含文化底蕴,他希望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传统手工花灯受到大家喜爱,我就高兴。”彭显全告诉记者,自己坚持制灯40年早已不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而是希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彭显全记得,以前的花灯十几元一盏,灯芯从最初的清油灯,到后来的煤油灯,到现在的电灯,花灯的样式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变得越来越精美。而人们对制花灯的要求也随着生育观念的转变而改变。如今,龙凤双全成了不少长辈的祈愿,花灯装饰凤、和花的元素渐渐增多。
▲彭显全在试灯。市场上,工业花灯样式日新月异,款式精美,虽有形却没有了传统节日的“甜”在其中。传统手工花灯蕴含文化底蕴,它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富含地方文化特色。老一辈手工制灯师傅越来越少,手工制灯慢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些人慕名前来拜师,“我的子女也懂制作,如今各自有各自的工作,真正要接手的人没有。近几年有人慕名前来学做花灯,但是坚持下来的人很少。”彭显全介绍说学做花灯,不仅需要细心耐心,最重要的是爱好这门传统手艺。
每当花灯挂起,升起的同时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彭显全说仍会坚持手工制作纸质花灯,一是继承祖辈的技艺,二是希望人们不忘传统。
来源:玉林日报微报
了解更多兴业热点资讯,下载兴业在线APP看热点/找工作/聘人才/顺风拼车/这里都有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