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织锦,又称傣锦,是流传在保山潞江坝傣族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
朱桂兰保山市傣锦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傣锦
傣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纺织技艺,图案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
保山市傣锦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桂兰
“先打线团,然后拉线,然后又来绕个线,上面弄好下面弄好,才可以织。这个专门抬着织线台,这个木棍坠着织线台,这样踩着,起来一层、两层、三层,这种织这种踩,这个用来挑花,脚踩这个梭穿过去,脚踩这两个梭又返过来,又把线压起,中间这个要挑花,挑花后又踩边上,后边那棵又移过去,两棵又压过来。"
刚刚朱桂兰介绍的织锦流程其实大致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使用纺车进行纺线形成线团;第二步是拉线,拉线的过程必须由有经验的老艺人组织打桩,预估经线的长度,控制好拉线过程中的松紧度;第三步是上机纺织,纺织时需要编织者既要有独到的设计思维也要有熟练的纺织技巧,傣锦图案的设计均使用纬线起花,纺织的过程需使用手提脚蹬的方式使得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如此反复循环,力道均匀才能制成图案完整,面料精致舒适的傣锦。
设计一幅傣锦,需几百乃至上千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现出来,倘若结错一根细线,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
傣族人民早在唐宋时期就会使用棉线和丝线织傣锦。南诏时期,保山的地方官员把傣锦作为上贡朝廷的礼品,同时也是傣族向中央王朝进献的贡品之一。明朝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傣族地区四时皆蚕以其丝染五色,织土锦充贡”。
作为一门非常古老的纺织工艺,傣锦对花纹的组织十分严谨。傣锦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牢固耐用。其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以动物、植物、建筑、人物等为题材,所织孔雀、骏马、龙、凤、象、麒麟,特别是凤凰展翅、大象、马、宝塔等图案,分别代表着吉祥、力量和丰收;宝塔、寺院、竹楼寄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寓意深远五彩斑斓的图案,充分显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傣锦用途广泛,可做被面、床单、挂包、服饰、衣裙等。今天,傣锦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高,除了制作传统服饰外,还设计制作出了傣锦屏风、沙发垫等新品,以其鲜明的色调、瑰丽的图案,受到大家的喜爱。
保山市傣锦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桂兰
“我也希望有人来学的,等我做不了了,希望有人学下去。"
每一块傣锦,都凝结着传统与专注。随着年岁的逐增,朱桂兰很担心这门技艺逐渐失传。为了让民族文化更好的传下去,潞江镇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相信美的事物一定会一直流传下去。
潞江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胡春国“这几年我们都把傣锦的传承放在首要位置,因为现在喜欢学傣锦的人太少了,一般是年纪比较大一点的,五十岁到六十岁这样的,这几年我们有一个决心就是要让非遗进校园,把这个活动开展起来,每年都开展着,我们就利用少数民族传承非遗的东西,把它融入到学校里面,跟学校联合起来,让小朋友知道我们的非遗,懂得我们的傣锦。”视频:赵谦
记者:李杰王相王在杏赵谦文字:杨永明
责编:李银团
编辑:杨勃
审核:杨波
联系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