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是谁?
新安江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今*山市)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
干流长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
新安江可以说是徽州的母亲河和徽州好山好水的缔造者
如果说徽州是一幅画卷,一首暖诗
那么徽州的女人就是美好诗画的结合
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新安江上桃花红”展是很少见的女性向展览
向我们展示了在女性失语的社会下,她们如何创造整套生活美学
创造更好、更美的生活——而这,并不以她们低下的社会地位所转移
这个展览为我们描绘了马头墙下的温婉倩影
更让我们了解到她们的坚韧、勤奋、隐忍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比如闻名于世的徽商,是要出门做生意的,当徽商从家乡义无反顾地外出后
徽商妇们盼道:“珠累累,天涯归未归?”
中国古代有很多象征着不同寓意的饰品,明清时期装饰艺术囊括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所有精华,徽州地区经济相对繁盛,在首饰雕刻中也同样栩栩如生,唯美的花鸟、闲适的风景,无不显示出雕刻者的技巧和心意。
银镶翡翠宝石花形饰
清安徽博物院藏
银镶翡翠发簪
清安徽博物院藏
翡翠镯
清安徽博物院藏
金如意簪
清安徽博物院藏
花鸟人物纹镯
清安徽博物院藏今夜偏知春气暖
今夜偏知春气暖
飞雀祥云纹霞帔金坠
明歙县博物馆藏
金凤钗
明歙县博物馆藏
银饰是徽州女性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首饰类型,不仅风格清雅,更寄寓了驱凶避邪,平安长寿的美好心愿。
银挂饰
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香盒
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银镯
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银簪
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银梳
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玛瑙钗
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点翠工艺汉代已有。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晚清到民国仍然流行。后因全面抗战爆发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点翠首饰
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少小离家动别愁,
杭州约伴又苏州,
妾心难逐郎心志,
折柳年年到白头。
美人靠上遥望星空的孤月
静化红妆盼君归
她们雅致大方的装扮
让徽州斑驳清冷的墙壁增添了无限的柔情
在烟锁重楼的徽州历史中
展现了一页页深情的画面
那是一张张浓淡相宜的徽州水墨画
引发我们的无限深思
爱美
是愉悦自己
和有无人欣赏,在她们看来,关系不大
徽州的古村落素以山水俊秀而著称,宋朝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傍槛流”便是生动的写照。
传统徽派民居建筑中的装饰图案和制作手法被大量地运用到妇女妆奁摆件之中,充分利用材料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出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左:玉兔捣药图三足铜镜明安徽博物院藏
右:花卉纹执镜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在古代,“奁”主要指女子盛放首饰或者是梳妆镜的匣子,是女子的个人用品,所以有时父母亲友赠送的财物放入之后,在出嫁时就从娘家带往夫家,成为嫁妆的一部分。而且妆奁的多少对于她们在夫家的待遇和地位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妇女的择偶标准和婚姻生活质量。
黑漆嵌螺钿麒麟送子纹首饰盒
清安徽博物院
中国神话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
《拾遗记》中有载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的故事。该盒以黑漆为地,嵌白色厚螺钿纹饰,黑白分明,清新淡雅。盖面镶嵌麒麟送子图,彰显徽州女性祈求子嗣的心愿。
左:玛瑙蜜枣花生莲子摆件清安徽博物院藏
中:剔红山水人物纹圆盒清安徽博物院藏
右:玛瑙栗摆件清安徽博物院藏
漆嵌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主要是夜光贝,也称夜光蝾螺)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犹如一幅幅地道的刺绣。其中点螺漆器有“杯盘处处江千里,卷轴家家查二瞻”之誉。类型大多为杯盘、碟、匣等小件玩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上:黑漆嵌螺钿花卉草虫倭角方盘(左)黑漆嵌螺钿庭院纹碟(右)清安徽博物院藏
下:黑漆嵌螺钿金箔花卉纹杯清安徽博物院藏
红木嵌螺钿花卉纹长方托盘
清安徽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徽州妇女为了支持丈夫外出经商,会将自己的妆奁作为丈夫的商业基金,支持丈夫的事业,也会供应丈夫、儿子的读书活动,参与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当然,徽州女性还会从家族血缘和道义的角度,将妆奁用于资助宗族和亲友。而在解救自己精神困惑的宗教活动上,其经济来源也基本上是自己的妆奁体己。
左:粉彩浮雕荷花翠鸟纹扁瓶清安徽博物院藏
右:粉彩描金八仙人物纹斗杯清安徽博物院藏
徽州女性在妆奁和日常用具的选择上,既注重美观,又强调实用功能。这些精致的用具在反映出她们闺阁情趣的同时,也体现了明清徽州经济发展的繁盛与工艺技术的进步。
徽绣
徽州深宅里的女子温和婉约
一针一线的缓缓倾诉
素色的织物被赋予灵感
花样融进无声的诗行
丰富而美好地想象点缀了单调的生活
构筑出梦里的诗意年华
清绣花镜帘
安徽博物院藏
无意打探徽绣背后的故事
流淌的岁月中
是否有对丈夫归乡深深的期盼
还是对儿女美好未来的祝愿
无需解释女子心口的涟漪
那眉宇间的一抹抹深情
已使绣料上流光四溢
清绣花香囊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清绣花褡裢
安徽博物院藏
褡裢是一种中间开口,两端可贮钱物的长口袋,一般悬挂于腰间。
清绣花扇套安徽博物院藏
扇套,用于收纳、保护折扇。整体呈倒梯形扁筒状,如意云头,分别绣有花、鸟、鹤、孔雀等吉祥纹样,顶端设有翻盖或系有挂绳,用于悬挂在腰间。
清绣花枕片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左)
清绣花扇套安徽博物院藏(右)
清绣花饰件安徽博物院藏
清绣花眼镜袋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眼镜袋后绣有“较于云雾拨当天,顿觉精神增往岁”“己巳春”“小山氏”等字样。
清绣花钥匙袋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左上)
钥匙袋一般为长形,中部收缩,下部略宽,表面绣饰各种图案。
清绣花荷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荷包是用于盛放零星细物的布袋。通常以丝织物做成,上施彩绣。该组荷包上小下大,中有收腰,形似葫芦,亦可称之为“葫芦荷包”。
烟雨徽州
春暖花开
徽州女子独坐在古朴幽静的宅院里
计上心思
轻挑慢捻细描丝线
在那明清的穿竹石栏边
我们的思绪不禁回到了
那段梦里的温柔岁月
下面是我最喜欢的服饰部分:
古徽州地处崇山峻岭,当地所独有的气候地貌环境形成了传统“徽式”服饰的底蕴,即形制简洁实用、配色低调淡雅、用材朴素节俭、纹样朴实无华。由于地少人多,明清时期从事纺织行业获取营生成为商妇们的主要选择。清朝倪伟人在《新安竹枝词》中有云“西去天都山路赊,乡村处处响缫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徽州纺织业的盛况。
这一时期,由于徽商的繁荣,加剧了贫富差距,在服饰着装上表现尤为明显,富商对服饰追求奢华、精美,有“被绮毂,拥赵女,鸣琴跕屣”之说;但是普通民众衣着依然简朴、实用,色彩仍然保持了低明度、低纯度、色相灰暗的徽州格调特征。服饰民俗审美需求至明清两代基本成熟,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配色方式和纹样结构。配色时多以对色搭配方式表达热闹、喜庆和祈福的意象内涵,在童装和妇女内饰中尤为突出。
云肩
云肩:
云肩是古时女性披在肩上的装饰物,兼有装饰和防止垂髻污染衣物之用。外形轮廓多做成如意云头状,绣花精致,颜色丰富,工艺上有一部分会采用盘金绣技术对云肩镶边处理,有助于保持云肩的细腻。
刺绣云肩清汪徽州先生藏衣裳
衣裳:
明清时期,中上层徽州女子多穿对襟或大襟的立领中长褂和襦裙,衣服较宽松且袖口大;劳动女性则多着大袍衫和大裆裤,上衣整体偏瘦,袖子瘦、袖口小。清晚期女子袍衫则多小袄形制,长度短至腰下,窄腰身,着襦裙。老年女性的服饰则以深色为主,给人沉稳、睿智的印象。
红缎盘金绣马面裙局部(上图中下)清安徽博物院藏
粉地绣花上衣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红地刺绣孔雀花卉纹套装清汪徽州先生藏
黑地刺绣花卉纹上衣(上)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蓝地织锦花卉纹上衣(右)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紫地刺绣孔雀纹上衣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青缎对襟女褂(左)清安徽博物院藏
青纱对襟女褂(右)清安徽博物院藏
金莲
金莲:
缠足鞋是中国古代汉族女性缠足风俗的产物。缠足限制了女性的活动自由,却锁不住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她们于深闺之中,慧心巧手,操作女红,留下了这一双双颜色鲜艳、绣花精巧的“金莲”鞋。
绣花缠足鞋清安徽博物院藏
童装
童装:
徽州女性尤其重视对孩童的衣、饰、鞋、帽等的制作,每逢孩子的“催生”“洗染”“满月”“百日”“周岁”等庆典,都要绣以相应的祈福图案相赠,如八卦纹、虎脸图案等。
虎头帽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女童刺绣云肩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蓝缎盘金绣女童夹袄清安徽博物院藏
红缎盘金绣女童夹袄清安徽博物院藏
红地刺绣花卉纹女童上衣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蝴蝶绣鞋清汪徽州先生藏
补服
补服:
“命妇”是朝廷封赏官员的正妻,虽然荣誉的封赠是从属和依附于丈夫或儿子的结果,但她们相夫教子、持家有道,在家庭中的辛勤劳动和无私付出使人钦佩。在明清时期,命妇拿俸禄无实权,却有一定的*治身份,跻身于社会上层,这是因为她们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受到了朝廷的肯定,是一种无上的荣誉。命妇服饰上缀有补子,式样显得井然有序,彰显“礼”制文化。
黑纱女外衣清安徽博物院藏
徽州服饰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得益于独特的山越地理环境与淳朴的民风,一直保持着其独特性,同时也使得依托民间服饰所承载的徽州文化,得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绝。而徽州女性服饰之美,生活之韵,正唤起人们对徽州那份独特的历史记忆。
这就是属于新安江女人们的整套生活美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