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吉祥图案之
——“麒麟送子”
吉祥文化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祈福迎祥的心理反映,从中衍生出众多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囊括了世人对林林总总各方面世俗理想的追求,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其中,“麒麟送子”的吉祥主题及艺术造型体现得尤其广泛,自古以来,人丁兴旺、儿孙满堂一直都是中国民间最纯朴的追求和心愿,加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的强烈影响,使得“麒麟送子”的吉祥图案受到民间的喜爱与推崇。
麒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神兽,同时也是瑞兽,被赋予了“含仁而戴义,音中钟吕,步中规矩,不践生虫,不折生草……明王动静有仪则见”的行为规范,完美贴合了儒家思想对君子品德的要求。而最早将麒麟与子孙后代产生联系的记录可以追溯到《诗经》的《国风·周南·麟之趾》一篇,诗曰“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以麒麟的足趾、额头、尖角作比,用来赞美文王及其子孙的仁厚。
至于麒麟送子的出处,当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其中记载在孔子出生之前,“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徵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至敬王之末,鲁定公二十四年,鲁人锄商田于大泽,得麟,以示夫子,系角之绂,尚犹在焉。”
当麒麟与孔夫子以及子孙后代相关联的形象得以构建后,坊间逐渐以“麒麟儿”“麟儿”“麟子”等称呼别人家聪明、优秀的孩子,麒麟的代称也就慢慢成为民间的习惯用法,并化入大量的诗文典籍之中。如《晋书·顾和传》中载有“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子也。’”唐杜甫的《徐卿二子歌》中这样写道,“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诗人胡朴安编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
同时,人们根据这些传说,绘制出了“麒麟送子”这种流传广泛的吉祥图案,并多出现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之中,如刺绣、陶瓷、年画、漆器等,突显木雕技艺的花板也在其中。
图一清广漆朱砂底贴金浮雕“麒麟送子”花板
花板的发展,追求雕刻内容的和谐、美观,并逐渐内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除了表现文人雅趣的内容之外,花板所表现的更多的折射出了寻常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希冀。瓯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块“麒麟送子”花板,便成为表现这一主题的载体,反映了民间对传宗接代的朴素愿望,表达了"儿孙满堂、人才辈出"的吉祥寓意。这块清广漆朱砂底贴金浮雕“麒麟送子”花板(图一),形神兼备、刀法流畅,图案主体应为一位春风满面的仙人,手执如意,跨坐在麒麟上驾云而来,仙人的灵活身姿与麒麟的摇头摆尾浑然一体,富有动感,呈现出一派麟趾呈祥之气。花板四周配饰了造型简洁的祥云,而麒麟的须发尾巴和周身鳞甲刻画得相当细腻,繁简对比下使得画面更有层次感。值得一提的是,麒麟作为能给人们带来子嗣的瑞兽,与欧洲传说中的白鹳送子、日本的送子鹤,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