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掌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汪向军东门老街有个钱老木匠
TUhjnbcbe - 2021/8/19 3:09:00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东门老街有个钱老木匠

■汪向*

在桐城市东门老街的后街有个木匠铺,门口摆放着凳子、砧板、桌子等已经打好的木制品,铺子内满满当当的堆放着许多木材,有成型的也有原始的,屋里灰尘和木屑比较重,可掩盖不住木头那种清淡的味道,非常好闻。中间摆放着工具,头发花白的老木匠坐在一条有些年头的长凳子上,手里拿着墨斗正在给准备打东西的木头划线,墨斗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现在很少看见。过去,离铺子不远的地方有个大型木材市场,现在搬走了。

今天路木匠铺,特意停下来。老木匠告诉我,他是龙眠街道凤形村钱岭人,做了几十年的手艺,已经70多岁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钱岭,是龙眠街道凤形村最偏远的一个村民组,地处龙眠山西北边陲,与吕亭的鲁谼山搭界。家是钱岭的桐城市玉轩教育集团的董事长钱忠先生曾邀请我去过那个村采风,那是个有风景,有故事,有茶香的村庄,不去,有些神往,去了,就不想再离开。每年的三月是去钱岭的最好季节。年因为钱岭与高塘有63位村民捐资修路的善举,我又上去过一次,回来写了篇新闻稿《63人捐资修路村民感恩立碑》。

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行业,古代称为“木工”、“匠人”等。他们以木头为材料,用笔画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依据尺寸和要求做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工”是最通用的名称,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那时候还仅仅是一个官名,表明其职责范围。木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此职业,当时被视为下等的职业,因此上层社会人士并不会学习木工这个手艺。过去在沙塘老家的庄子里,也有个老木匠,姓方,父母亲还有屋脊里人都称呼他为方老木匠,可以说那也是个“全科木匠”,梁檩椽枋门窗,犁耙耧耖锄把斧柄样样精通,现在应该有80多岁了,上次,母亲还让他打了几个凳子。乡下有句俗语: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方老木匠真的象六月的西瓜红到了边。女儿出嫁儿子结婚,都要打几对箱子,还有盆、床等婚嫁用品,一个人要带好几个徒弟,有时晚上还要加班打东西。他大儿子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在家,也学了门手艺,专门修电器。我那时小学毕业,就特别喜欢跟有残疾的方大哥玩,甚至晚上都陪他歇。后来他们全家搬到靠近麒麟镇的马路边上,我们联系得也少了。非常巧合的是,方老木匠的老婆去世后,也葬在我父亲坟边上,两个人又成了“邻居”。

再后来,别人给我介绍了个对象,未来的岳父居然也是木匠,只不过是个装修木工。家庭装修中木工是较为重要的工种,施工周期也是相对较长。那些年岳父是最忙的,早出晚归,回来我还看到他头发中间还留有几片木屑。女儿的床、写字台、家里的门柜都是岳父打的。岳母说木匠家里坐的板凳是三个脚的,当然这是玩笑话,也是一句俗语。把我们的房子装修结束,岳父也就没有再做装修了,去年老房子翻建,他拿出一个斑驳的工具箱,打开,那些凿子、刨子、锥形线、手锯,已经锈迹斑斑。接着,岳父跟岳母说,把这些工具全部都变买了。看得出岳父多少有点不舍,最终,我说把你用了一辈子的墨斗送给女婿吧。或许再过些年,这门老行当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再有人提它了。

东门老街老了,木匠也老了,今天,走进这木匠铺子里,我看到钱老木匠用墨斗的样子,想起了老家方老木匠,想起了儿时在方老木匠家呆过的时光,乡愁如同墨斗里拉出来的那张细线,弹下了印痕,便永久不能抹去。

作者简介

汪向*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桐城市人。现供职于桐城市龙眠街道办事处*协工委办公室。在《安徽文学》《桐城文学》《江淮晨报》《安庆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近篇。喜欢沉湎于人性中最柔软的、最敏感的情感部分,以天真而充满诗意的眼睛观察世界和人的心灵。《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

?原创作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汪向军东门老街有个钱老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