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三”常做虛數,意為“多”;而“九”若虛指,就是“極多”之意。循名思義,“九江”的意思自然是指江河浩瀚。《尚書·禹貢》中有“九江孔殷”一語,即是在說長江湘鄂贛段支流派生,水網密佈。秦設九江郡,該郡境域廣袤,北起淮河南岸,向南跨過長江,并溯游而上涵蓋贛江全流域,都是多水之地。不過這郡的治所在安徽壽縣,今九江市雖在此郡之內,卻非核心區域。漢代九江郡北縮至皖省江淮之間,南部析設數郡,今九江市域屬從中分出的豫章、廬江等郡,市區屬柴桑、尋陽等縣。之後的*區變化紛亂複雜,又出現了江州等建制。白居易《琵琶行》中“潯陽江頭”“江州司馬”等語便是由此而來。《元和郡縣圖志》記,隋代“大業三年,罷江州為九江郡”,下轄尋陽、彭澤、都昌三縣,從此這裡開始冠上“九江”之名。唐代尋陽縣加三點水,始稱潯陽;南唐改潯陽縣為德化縣。至民國,因與福建德化縣同名,改稱九江縣。
九江的築城史較早,按《讀史方輿紀要》所稱“蓋隋、唐間築”,後世雖對城墻多有修補,但至明初已不復舊跡。洪武二十二年(年),此地調軍駐防設九江衛時,只在臨近江岸的東北角修筑磚墻,其它地方則僅挖濠立柵聊作“城墻”。嘉靖《九江府志》記,“宣德間,知府余福以西北二隅削進,南隅補高。”這才大致形成了明清九江老城墻的格局。
明清的老城墻形似一個饅頭狀的半圓,沿江並行的北城墻是底邊,從東西兩端向南延伸,在南湖北岸到達圓弧頂點,合而為一。初時有五座城門,分別是東西南北和東北門,清代城南和城東又各增開了一座城門,總共七座城門。年拆城墻,在原址修濱江路和環城路。《九江市志》載,“原環城路南段南門口至盧峰南路米,年併入南湖路”。所以這三條道路就是舊時城墻基址,兩者走向嚴絲合縫。若想感受老城的規模,沿著走上一走便可知曉大概,途中還能欣賞長江與甘棠湖南湖的美景。東城墻拆得較晚,據說在醫院仍留有一段殘墻。查看英國陸軍部於20世紀初實測繪製的《九江地圖》,東城墻走向略微曲折,大致在今灌嬰路西側。七座城門分別位於今大中路、李公堤、新公園路、潯陽東路、醫院東、灌嬰路西北和柴桑路口。
英国人于20世纪初实测绘制的《九江地图》
城北的長江從西面高原傾流而下,到這已奔騰一萬多里,渾身是勁,蓄滿了浩渺大水,因此南北兩岸湖泊星羅棋布。九江老城就被長江湖水包圍著,水廣池深,甚至連護城河都省了。城北直面長江,城西、南兩側是甘棠湖與南湖,城東北是老鸛塘,只有城東南因是丘陵而無寬闊水體。老鸛塘今天已經消失,南湖東部也被填了不少,好在大部分還在,湖光旖旎,夜景尤是清秀。《方輿勝覽》記,“南湖,刺史李君濬之,蓄水為湖。”這位李君名渤,唐穆宗時任江州刺史。李渤疏浚南湖後,在湖上築堤,方便行旅往來,時人感念他的功績,將此堤命名為李公堤,堤中段的橋稱作思賢橋。濬湖築堤的事興許還太小,不足以上正史。《舊唐書》對李渤江州任上的事只記了一件,當地因旱致災,他上疏請免錢糧。上疏免糧是求救,濬湖蓄水是自救,多管齊下,這場災救得想必卓有成效。因為九江人從此將李公堤北的水面改稱甘棠湖,取《詩經·甘棠》感思賢人之意。穿行堤內,兩側波光粼粼,堤上綠樹成蔭,環境清幽,別是雅緻。堤中還有座天花宮,供奉送子娘娘,是民間祈子神廟,時間久了又成了佛家寺院,外面掛著觀音閣的牌匾,觀音送子,也算殊途同歸。湖、堤、橋、閣依次相連,宛如水墨,湖青堤綠,為九江城平添一分寧雅。
甘棠湖
甘棠湖北正對西門口,歷來是九江城熱鬧的商業街市,不過湖中的煙水亭卻是從來不屑這份喧囂,總是恰然獨坐,自取一水寧靜。因是在鬧市邊上,人來人往,加之湖面又廣,視野也好,所以無論在街上哪個角落,抬眼都能望見這片浮在水上怡然自得的白墻灰瓦。見得人多了,自然成了老九江城的標誌。這片亭台初名“浸月亭”,始建於唐代,現存的亭台多建於太平天國之後的同光年間。當然,故事不能只滿足于白樂天的“別時茫茫江浸月”,還得往前追溯,追不到召公棠梨,也得追到三國風流,於是就有傳言此處是周郎點將台。看著這靜好湖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大陣仗恐怕難以得見,但“小喬初嫁了”的戲碼還是可以演上一演。湖南天花宮就另有傳說是小喬的梳妝樓,兩廂呼應,豪傑英姿,美人天香,這湖水的溫婉又深了一層。
烟水亭
長江沿岸除多水外,還多丘陵,從江岸往南,漸行漸高。城南不遠就是廬山,立在城內高處便能望見山影,朦朧遮面,雲霧千喚。回首望向城內,漸矮的山丘從東門口伸入,一直延伸到城西北臨近江岸處的延支山。如今已難見延支山的全貌,只能從都天巷內的幾幢屋子上勉強辨認出些痕跡。屋子建在一人多高的基岩之上,大概就是延支山殘留的山體了。過去的建築技術不夠發達,拿城東的丘陵沒什麼辦法,所以一直到民國,城內北司路以東仍舊是一片曠寥,只有幾處兵營孤獨堅守。不比西門口的張袂成陰,摩肩擦踵,舊時的東門口仿如孤坐山崖的苦修士,寂靜地立在高處,默默凝視九江城,守著一方的平安。現代的建築早已不把這些小丘陵放在眼裡,街區覆蓋并且遠遠超出城墻的範圍,也只有從九江七中的操場還能略略看出這些丘陵曾經的“高聳”。不過,若是騎腳踏車沿著老城墻所在的南湖路,從大東門到小南門,依然可以感受到它們殘存的“驕傲”。全程竟都是不用踏腳的,一路斜坡迎著微風就能把你送到南湖邊。
建在延支山残基上的房子
城東的丘陵把街區擠壓到了城西,使這一帶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九江城的起源之地。《元和郡縣圖志》里講述了一個故事,漢初灌嬰曾在此地築城,數百年後吳大帝孫權帶兵至此,挖出了當年灌嬰城里的一口古井,井中還有“當為應運者所開”等文字。意思是說挖出這口井的人當有做皇帝的運勢。故事的玩味之處在於,開挖的位置是孫權自己定的,那麼哪裡會出現“應運”的文字,他豈不是早已知之。如此想來這就是一條標標准准的讖緯之言。故事的真假暫且擱在一邊,既然能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那就說明最晚在唐代,這塊地方已是非常喧囂熱鬧了。中晚唐時代,市民階層逐漸興起,城市生活越發豐富,這類有助于茶餘飯後消磨時光的“城市傳說”如同雨後春筍般蓬勃生長。能有這樣的“傳說”流傳而出,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九江城西城市化的發達。除了讖緯之言外,這口井還有個奇特之處就是振動頻率與長江一致,每當江里起風浪,井水也跟著湧動。李白曾為此留詩“浪動灌嬰井,尋陽江上風。”《太平寰宇記》說當地人因此將這口井稱為“浪井”。無論傳言如何,這口井的確成了九江城目前所知最早的古跡,而通往古井的庾亮路,則又是再說另外一個故事。
城西的熱鬧不只在城內,也在城外。嘉靖《九江府志》把城內的主街稱之為“十字街”,但具體記錄的卻是一組包含十字西北街、十字西南街,而無北街的“大”字形結構路網。五條大街中的三條在城西,十字東街又通向當時的北門,所以實際情況中,東門和東北門并沒有主街相通,城東與城西的區別可見一般。而西門外也早已發育出了由三條大街組成的“丁字街”,比起城內的五條大街不遑多讓。西門外商業之盛,以至於明代景泰年間就在這裡設鈔關,用來收受商稅。到近代城市更新,城墻拆除之後,城內東西大街與西門外大街連為一體。為紀念孫中山,這條新馬路被命名為大中路。憑藉長久以來的商業傳統,升級改造過的新馬路迅速躍為贛北首屈一指的商業街,一直延續至今,仍然是九江最繁華之地。
大中路西側是九江英租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的《中英天津條約》允許英國人在自漢口以下的長江沿岸挑選三處地方作為通商口岸。位於中游漢口和下游南京中間的九江自然就成為英國人不二選擇。他們選擇接著城西繁華街區繼續往西建屋築路,租界不大,北臨長江,內部只有一組十字街,房屋排布倒是整齊。藉著日本台灣銀行、領事館和英國亞細亞公寓等不多的幾幢被保留下來的老建築,這裡被闢為九江租界舊址博物館,成了追憶九江城史的去處之一。
開埠後的九江集“贛江-鄱陽湖”與長江交匯點的水運優勢,取代江西省內原有的貿易網絡,成為新的貿易中心。細看江西省地圖便會發現,江西是以“贛江-鄱陽湖”流域而設省的單一地理單元,贛江水系伸入全省各個角落,又匯集到鄱陽湖,於是連通長江的鄱陽湖口就成了出省最為便捷的通道。處於長江與鄱陽湖口之間的九江,挾列強開埠的威勢,成為全省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就並不意外了;晚清民國之時,更是位列全國四大米市、四大茶市。現今九江段的長江仍是船行如織,往來運貨的船隻多不勝數,並且已有了兩座跨江大橋,連帶著對岸湖北的小池鎮也是高樓聳立。
今日,长江九江段往来如织的船只。
年,連接南昌和九江的南潯鐵路通車,更進一步確立了九江交通運輸的優勢。火車站設在租界西側的龍開河西岸,延續著九江城沿長江向西發展的城市格局。這裡迅速成為了新興工業區,各種近代工業元素林立,有電廠、有紗廠、有碼頭、有鐵路,甚至還有小型飛機場。龍開河灣口地帶一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前緯路、中緯路、後緯路組成的新街區,整齊簡潔,被完整保留至今。龍開河今已填河築路,路名即以河名。該河曾是城西的一條重要航道,當年徐霞客在日記中就記述自己是從龍開河坐船去的廬山。年,南潯鐵路公司出資的龍開河鐵橋竣工,一時成為九江城近代化的地標建築。按嘉慶《重修一統志》記載,這裡在宋代既已有浮橋,清代時配備載橋之船12條,并派4名橋夫管理。待龍開河被填,橋樑也被拆除,惟有“新橋頭”的地名與每日如潮的人流還在證明此處長久以來都是交通要道。
日本人《扬子江案内》所收的《九江》
誠如九江的名字,這座城市始終離不開長江,一千多年的延綿伸展,最終形成了沿江排布的城市格局,成為一座以航運貿易知名的城市。也許正如此,九江似乎只是座過路城市,猶如驛站,雖人來人往,卻留不下什麼。人們或東去寧滬、西往武漢、南上廬山,真正落腳的寥寥無幾,連說的話都是江北的江淮官話,使人恍惚間以為是在北方。江邊的琵琶亭、潯陽樓、鎖江樓等諸多“名勝”都不過是二十多年的芳華,只有鎖江塔算是明清舊物,真可說沒有什麼歷史底蘊留下來。好在九江人似乎也不在乎這些,他們更務實些,城市仍舊沿著長江生長,東西兩側開發區熱火朝天,熟知地方鄉情的出租車司機口中樂道的是東郊欣欣向榮的石化工業。
明代锁江塔
年7月24日下午
完成於上海師大·徐匯
(本文首发于澎湃·私家地理,略有修改)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阅读往期田野实勘笔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