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徽州丨*备碧水绕村郭
“白云逐青山,碧水绕村郭”。这样的诗用来描写*备村是恰如其分的,这也是我去*备村的第一感觉。说实话到*备村我是冲着古桥去的,前些年有朋友圈晒*备古石桥,说是徽州百桥之村,我便将它列入了我的走村计划之中。
浅夏时季,正是油菜籽收割季节。未到*备村就被敬兴的水口林给吸引住了,刚收割的油菜摊在田里,远远望去倒是微微泛*,与水口的古树村,路边的半墙半柱的凉亭相映成趣。车停村庄外,人进水口中。行在古道上,前面的人对着古亭构图,恰好成了后面人的画面,道是应了那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话。
如果说徽州最具风情场景在哪里?我可以明白告诉你,那就是徽州的村头水口了。曲折石板古道上,往往临村时便有道水口,这水口古树是必不可少的,穿村而的小溪在水口前弯弯地流过廊桥,这廊桥就宛如一把锁,聚集了生气,锁住了财气。桥头或是土地庙、文昌阁、观音亭等庙宇。当然,里面供奉的也不是专祀某神像,徽州是个众神相融的社会。一座小庙可以让众神栖身,村民们也是各有所信,凡是要拜的各路大神都有,但大多数是土地、观音、释迦摩尼、关公等等,但古徽州婺源县却是以“五显”为最。
敬兴村的水口端座着幢道地的徽派古茶亭。一半有墙,过去是施茶人的住所;一半无墙为亭,有几排穿路而过的美人靠,供行歇脚喝茶。古树斜依着墙根,想把整座古亭都揽在怀里。亭口的池塘虽没田田荷叶,却将蓝天白云与古树与马头墙收入其中。现在不准燃烧秸秆,菜籽打场后,秸秆集中运走,农妇背负着大捆油菜秆来回穿梭在茶亭古道上。朋友说万事俱备,只是少了两女模,我说缺的是牧童横笛,农夫牵牛,妇人提篮,商人负担,官员荣归等,但我喜欢生活的质朴,画面的自然,风景的纯真。当然油菜花开时一定是最美的。
*备是路过多次而未入的,我没有进去的原因,也许是路过时发现村子新房散散落落,没有什么欲望,以致于我们进村时就没抱什么希望。走了好一段也没老屋老桥,甚至是怀疑我们走错了地方,那些传说中百桥之村的桥呢?
进水口桥,溪突然变窄了,两边用树与毛竹担在溪上,连成一排可以凉晒衣服或农作物。一些老人聚集在溪边或石桥上聊天,也有三五人在屋里围着桌子打扑克,他们听溪水潺湲,聊家长里短。看到这些陌生人,好奇地打量着我们。
溪水清澈,两岸是不对称的水埠头。埠头小而灵活,从上住下是对称的八字分开,清一色的青石板。一个水埠两头浣洗,这也许是受溪道弯曲狭窄的缘故,让*备村与其它乡村水埠头不同之处。站在溪中的水埠头,行人走在头顶旁,举目抬眼,只见天空如同一方天井,初夏季节天特别的湛蓝,纤尘不染,白云如丝状飘过。
相传唐朝末年,有*氏族人看中了这里的风水,遂在山塝溪边建造了别墅,以姓取村名为“*备”,有是“备”乱以自保之意思,至此看来*备村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宋朝以后,张氏族人在此栖息繁衍壮大,并成为徽州财力雄厚、声名显赫的旺族。至今仍耸立在歙县披云峰下的长庆寺塔就可佐证,在北宋重和二年()时,*备人张应周将塔修建在练江河畔。长庆寺塔七层楼阁,实心方形,精巧玲珑,历八百八十多年仍基本完好。去年四月,趁维修之际我们几人转到了塔顶,不仅欣赏到了那些精美的佛教壁画,还在塔六七层上发现了张氏首建长庆塔的铭文砖石。
*备村背倚石耳山,村中两条小溪呈“丫”形夹流而下。一路行走,上看马头墙,下看水埠头,还要看民居中的“三雕”,走着数着就不记得数了。*备古村的民居建筑颇具特色,青山环抱,溪水穿村而过,民居四周都有高墙围起,房屋外墙除大门外,还多用漏窗点缀在白墙上。马头墙呈阶梯形,高出屋面,有些墙头还装饰有卷草如意一类的图案,显得清幽美丽。
*备村沿溪两岸是众多的明清建筑,门楼、窗扉、梁托上均有精美的砖木雕刻。徽派古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德馨堂”“耕德堂”“维新堂”“崇德堂”等古宅都是徽派古建之珍品。在*备我发现尽管古宅很破,但砖雕却保存得非常完好,不像其他古村的建筑,“三雕”在文革时期被铲的是“无脸”见人。
*备村中有些圆门,门有也有些题额。如在“天官邸”前就有道“履坦”圆门,背靠青山,门口是一色的青石板阶梯,规模宏大气派,名曰“履坦”,其实是步步登高,这名不符实的“履坦”,只是一种心理安慰,仰或是一种美好企盼。
“天官邸”前几年拆掉了,精美的建筑换成了现代新房,但“天官邸”故事还在流传。“天官邸”的主人叫张光祁,清代同治年间的河南南阳府知州,他是廉洁奉公、功绩显赫的官吏。在他之前的几任州官,贪赃枉法,年年拖欠国家税课。张光祁上任后不但如数完成“国课”,还把前几年的税课都缴清了。同治皇帝十分赞赏张知州的才智,赐“天下治行第一”匾额,落款为“吏部特举河南南阳府邓州知州张光祁,圣旨钦奖”。
秀才门第“德馨堂”是徽派建筑典范。它是一幢四列三间,上下对堂、中有天井的双雕结构民居。“德馨堂”三个正楷大字的漆木雕匾高挂正堂之下,两边柱子上挂着半弧形保柱式的木雕楹联。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梁托、窗衣、槛子门上的木雕。上堂檐口两柱檐撑,左“松鹤图”,右“椰鹿图”,雕的是“麒麟戏凤”“鹤舞雄狮”“喜鹊登梅”“百灵啼鸣”及锦鸡、梅花鹿等图案。天井下的槛字门上有“孔融让梨”“精忠报国”“杨震拒贿”“九世同居”等幅木雕,看了令人想起众多的历史故事。
在*备古民居中,“三雕”除了戏曲人物题材外,更多地是民间传统的“凤凰戏牡丹”“丹凤朝阳”“龙凤呈祥”“松鼠与葡萄”“喜鹊登梅”“鸳鸯戏水”“鹿鹤回春”以及四不像、白头翁、仙鹤、八哥、锦雉、燕子,石榴、柑橘、枇杷、水仙、蔬果、八宝博古以及几何形体图等。这些画面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美德,淳朴的民风,体现了雕刻内容与徽州区域民情民俗,文化素养的吻合统一。
见一民居门虚掩半开着,我们贸然进去拍照,突然间主人从房中而出,斥责我们没征得同意就进门拍摄,我们只得怏怏而出。
*备的张氏统祠建在水口外,这在徽州有悖常理的,徽州以水口为村,出了水口就不在村里了。也许是*备受三山相夹的缘故地势狭窄,而水口外地势相对平缓开阔。
张氏统祠建于明万历19年(),仪门为五凤楼形式,飞檐翘角,气势恢弘。加上该祠两边五岳朝天的马头墙高耸云天,气势不凡,所以这座张氏统宗祠又被称作“五凤楼”。统祠门前的石狮形象威武,栩栩如生,每头石狮至少有一吨多重。中进享堂前是一个特大的天井,厢庑排列两边,和享堂一样雕梁画栋。其后进原有九级台阶,层层升高。享堂大厅曾高挂明代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备太史公张一桂所书“义隆一本”大匾,每个大字都有4尺见方。
当年修建祠堂留下了神奇的传说,说是*备村临溪有一棵缠满秋花藤的大枫树,枝叶繁茂,浓荫匝地。村人常收到“风官人”寄给“秋嫂娘”的金元宝,但村中无此人又无处退还,张氏族人只好收下这些金元宝,将其作为公益资金储存,几年下来竟装了好几谷斛,族人于是商议用这些钱建造大祠堂。过了数年,金元宝仍不断有寄来,族人打算将祠堂再增加一进,嫌大枫树有些碍事,就把它砍了。结果从此再不见有金元宝寄来,族人这才明白“风官人”即大枫树成精,而那位“秋嫂娘”就是“秋花藤”了。
张氏统宗祠的规模和内部构架是非常宏伟的,仅看享堂现存那些巨大的东瓜梁和石柱、梭柱,精美的梁托、斗拱,以及随处可见的雕镂等残存构件,就可知统宗祠造价不菲。
解放后祠堂用作学校,当时后进的寝堂做了学生宿舍,不慎失火烧掉了。前面的五凤楼也因无力修缮,后逐渐破损,上级说有坍塌之虞,怕会危及学生安全,在年那个天春天给它拍了一张“遗像”后,全村社员便动手拆除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祠堂的中进享堂。
*备的水口坝建于南宋时期,大坝为人工建筑,全用头石砌筑。坝上栽有樟树、榆树、槠树、冬青树等,虽历时八百余载,仍然参天耸立,绿荫如盖。张氏统祠的6只精雕石狮,威武地守候在绿树丛中,硕大的石鼓也搬到水口中做成大门式样。坝下有一条宽1.5米的石板路,东西两头有遥相呼应“永昌”“集庆”两座古石桥。桥上古树森森,桥下溪水潺潺,远处看去似一幅淡淡的水墨山居图。
古歙有句俗语“洪坑好照壁,杨坑好姑娘,*备好祠堂”。我走过洪坑大照壁,也走近*备的大祠堂,下一站你会陪我去看杨坑好姑娘吗?
出品:视界传媒
来源:《度假旅游》杂志
END
编辑:方信金终审:方伟
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山视界传媒
活动策划/平面设计/新媒体运营/视频直播/视频制作/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