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汉朝的丝绸之路,还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交流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和下西洋不仅为沿岸地区的人民带来福利,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可有一次郑和下西洋竟带回来了两只“麒麟”,弄的朱棣非常高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原因
都说隔辈亲,朱元璋太过于溺爱自己的孙子了。在自己死后,把皇位直接传给自己的孙子,这并非明智之举。首先,建文帝年幼,主少国疑,一定会被架空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会导致皇叔们起兵叛变。所以过于溺爱孙子就相当于害了他。
然而该发生的早晚要发生,建文帝即位不久,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发动了叛乱夺取本来不应该属于侄子的皇位,但是这并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和孝道思想,所以遭到很多非议。为了稳定民心,朱棣恩威并施,一方面打击异己,一方面改善制度是社会稳定,这期间还修纂了《永乐大典》,目的就是转移注意力。
这些事情给朱棣的舆论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扭转,但是还是有一件事是他放心不下的,那就是自己的侄子还不知下落。于是他就给郑和一队人马,让他带领船队,一方面寻找侄子的下落,一方面也给沿岸的国家准备一些礼物,宣扬国威,扩大明王朝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对付海上的倭寇。就这样,郑和带领浩浩荡荡的船队出发了。
郑和下西洋对中外交流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年,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几乎同时,也与新航路的开辟脚前脚后。但是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有本质上的不同。开辟新航路只给欧洲带来了财富,促进欧洲的发展,却给世界各地带来灾难。
但是郑和下西洋却没有给各地带来灾难,相反,我们还把我们拥有的财富送给沿岸的国家,只要承认明朝的皇帝是你们的皇帝,你们的首领是明朝的官员,你们的国家是明朝的外服属国,这些金银财宝你们就可以拿走。虽然失去了财富,但是赢得了人心。郑和所到达的地方,人们纷纷设立祭祀场所记念郑和。
这在无形之中扩大了我国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郑和下西洋也为沿岸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在东南亚某岛屿,郑和利用武力解决了当地叛乱,并以明王朝的名义设置了机构处理当地事务。
郑和所经之处,当地首领纷纷发起对明王朝的朝贡,这也扩大了中国的海外影响力,进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使沿岸国家的*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都得到了交流。此外,郑和还发现里许多中国没有的珍禽异兽。再一次航海回国途中,郑和就带了两只“麒麟”进献给皇帝。
关于麒麟的记载
麒麟这种生物在不同的历史文献典籍上有不同的记载。最早的记载是出自《河图·洛书》,但是这知识用抽象的点和线条代表存在性,并没有详细说明具体长相。
《礼记》、《宋书》、《明会典》、《说苑》等文献也只是介绍麒麟的性格、地位、制度等,《说文解字》中形容麒麟“麕身牛尾,一角”鹿的身子,牛的尾巴,头顶像犀牛一样长着一个角。《麒麟颂》记载:“一角圆蹄……翔而后处。”也是长了一个角,蹄子是圆的,还会飞。
《五杂俎》记载麒麟角像鹿的角,头像骆驼头,长着一双*一样的眼睛,蛇一样的脖子,外面长着鱼鳞、脚下鹰爪,耳朵像牛”出现时像龙一样,有乌云和闪电遮蔽,不能看见全貌。在明朝的官服中,一品武将的补服上绣的就是麒麟,外形与文献记载类似,只是头上没有角。
但是,郑和从国外带来的“麒麟”,却与典籍记载大相径庭。根据明朝流传下来的一幅画的现实,郑和带回来的所谓“麒麟”,其实就是长颈鹿。
关于“麒麟”的闹剧
尽管当时中国没有长颈鹿,但是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新物种而不是麒麟。但是,朱棣让官员根据典籍确认,大家都承认是麒麟了。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麒麟在古代是祥瑞的象征,如果世间出现麒麟,那么就是天降祥瑞,一定会有圣明的君主出现。
从朱棣的角度来讲,“篡位”的罪名很难洗脱,一直到现在,大家都认为他是篡位,不承认他是朱元璋的正统。这种方法的来的皇位,冲击了儒家正统观念,很难让人信服。如果人心不服,那么自己的地位始终都会有隐患。
所以朱棣需要一个事件来给自己正名。从儒家君权神授的理论和天人感应的角度来讲,皇帝应该是上天任命的。如果皇帝所做的事违逆上天,就会带来灾祸,相反如果顺应上天,就会天降祥瑞。朱棣想让大家承认这是麒麟,借此来佐证自己是天选之子,提高自己皇位的合理性。
从官员的角度来讲,朱棣的残暴是有目共睹的。在朱棣刚上任的时候,就制造了异常惨绝人寰的屠杀,是第一个行使“诛十族”刑罚的人。因此他们看见了朱棣维护自己地位的决心,也被方孝孺及其亲朋、*羽、徒弟、师父的惨烈悲剧所震慑。所以都选择按照皇帝的意思来办事。
真假不是最重要的,皇帝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这只怪兽是不是麒麟,又有谁会在乎呢?它只是一个皇权的标志而已。
这其实是历史的重演。多年前的赵高不也是上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吗?两次*治斗争都是用鹿作为幌子,想来也是历史的巧合吧。
结语
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并不能用一两件事概括。朱棣在某方面确实过于残暴,这都是特殊时代、特殊的思想造成的特殊悲剧,也是他一生中难以抹去的污点,但是客观来讲,他的功绩也是很大的。
修《永乐大典》为我国文献的辨伪、校勘、辑佚都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郑和下西洋也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海上贸易、文化交流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