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一)释字(词)
劓刖
指古代五刑中的劓刑和刖刑。泛指刑罚。五刑在奴隶制社会为墨、劓、刖、宫、大辟等五刑。墨刑指在面部刺字;劓刑指割鼻;刖刑指断足;宫刑指破坏生殖器;大辟指死刑,包括:戮、烹、车裂、枭首、弃市、绞、凌迟等。
古代法家强调依法治国,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主张用刑、德(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来导制百官、人民。而孔子则认为“道之以*,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刑罚和礼乐都是奴隶制社会的统治工具。礼乐是文治,刑罚和*队则是武功。频用刑罚,滥施武功是社会不安定的表现。
赤绂
《易·困卦》:“困于赤绂”。高亨注:“赤绂,赤色之蔽膝,大夫所服,此赤绂象征服赤绂之大夫”。“赤绂”通“赤芾”。《诗·曹风·侯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孔子观之曰:“此麟也!”视其角,赤绂犹在,识其为颜母昔日所系。叹曰:“吾道其终穷矣!”(颜母指孔母颜氏征在《东周列国志》等七十八回有征在“以绣绂系于麒麟角的故事”),“赤绂”是大夫身份的象征,这个故事喻指孔子是大夫门第。
笔者认为,“绂”本指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借代官印,象征权位。绂的颜色依官位品级而不同。“赤绂”应象征王权。《文选·张衡·西京赋》:降尊就卑,怀玺藏绂。
(二)释象
《困卦》是由《泰卦》再变而来。《泰卦》先变为《节卦》,然后《节卦》再变为《困卦》。《泰卦》变《节卦》时,《泰卦》九三上行而成为《节卦》九五。三位是武人之位,五位是君王之位,所以《节卦》九五有以武力夺取王位之象。新得的王位,统治肯定还不巩固,所以九五之困,困于王权的巩固。以武力取得王权之初,必然还要以武力消除异己,巩固王权。这就需要强有力的肱股之臣辅佐自己。《节卦》变《困卦》时,《节卦》初九上行而成为《困卦》九四。《困卦》九四就是九五君王的肱股之臣。
在《节卦》中,六三是被九五赶下王位的,是革命的对象。六三虽被赶下王位,却还占据着武人之位,还有一定的*事实力,仍是九五君王的心头大患。《节卦》六三同时在艮体和震体中,“艮为鼻”,《说卦传》虽未指明,但这是公认的。《说卦传》云“山泽通气”,通气者,呼吸之器也,高而通气者为鼻,卑而通气者为口,所以《易》以艮为鼻,兑为口。口鼻,通气者也。“艮为鼻”、“震为足”,故《节卦》六三为有鼻有足之象。当《节卦》变为《困卦》后,六三所在的艮体和震体全部消失了,其象为鼻子被割,足被断,故曰“劓刖”。
“劓”是古代五刑中的割鼻之刑,“刖”是古代五刑中的断足之刑。“鼻刖”泛指古代的刑罚。《困卦》六三被施以刑罚,是因为他是革命的对象,是威胁九五君王的旧朝势力。旧势力的威胁还没完全消除,说明九五君王的统治并不巩固,其志未得也,故《象传》释曰:“劓刖,志未得也”。《节卦》变《困卦》时,《困卦》九四爻为动爻,又是九五君王的肱股之臣,所以“劓刖”之刑是九四依九五君王之命而实施的。九四虽不当位,乃是依王命而行刚武之事,故九四《象传》有曰:“虽不当位,有与也”。
《困卦》九五原在《泰卦》乾体中,“乾为大赤”,故《困卦》九五有“赤”色。在《困卦》中,九五居巽体,“巽为绳直”,这里换言为“绂”,故曰“赤绂”。“赤绂”本指君王系印钮的丝绳,这里借代君王的印玺,象征君王的王权。前面说了,《困卦》九五之困,困于王权的巩固,简言之,就是困于“权位”,故曰“困于赤绂”。“困于赤绂”就是困于王权。
《困卦》九五、九四与上六合为兑体,“兑为说”,故曰“有说”,“说”在这里通“脱”。九五还在巽体,“巽为进退”,且进且退则徐缓,故曰“乃徐有说”。九五脱困,不会一蹴而就,乃徐徐而脱也。又“巽为绳直”,绳垂而直,九五又居中,故九五有中直之德,所以《象传》释曰:“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因九五君王中直,故其统治一定会巩固,从而脱困。
《困卦》是由《泰卦》变化而来,《泰卦》是消息卦,所以《泰卦》及其所变之卦的上面还有消而不见的若干阴爻,刚被消去的阴爻和上六以及九五组成一个震体。“震为长子”,为主器者。古代宗法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天子既是天下最高的统治者,又主持家庭的祭祀,故曰“利用祭祀”。又“震为蕃鲜”,“蕃鲜”指丰盛的祭品,也就是祭祀用的酒肉等,祭祀用过的酒肉被称为“福”。故《象传》释曰:“利用祭祀,受福也”。
(三)义理
每次革命成功后,都需要对旧势力进行改造,甚至镇压。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曾封纣子于商都旧地,以统帅旧殷遗民,但后来纣子武庚还是发动了叛乱,给新生的周王朝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当时周王朝虽然建立,但其统治还很不巩固,叛乱时有发生,这就是所谓“困于赤绂”。后经过周公东征,杀死了武庚等,最终彻底平定了叛乱,才巩固了统治,巩固了周王朝宗庙社稷的基础,使周王朝的祭祀活动延续了八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