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士人纵横风气的复兴,汉初儒士群体发生了内部分化:纵横之儒希望通过积极投身现实*治的方式赢取功名,入仕心理极为迫切;醇儒则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先秦儒学,以开展学术活动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
汉初的纵横之儒多活跃在关中地区,醇儒则多活跃在齐鲁及其附近地区。醇儒之学在汉初藩国的兴盛,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首先是在楚元王刘交时期的楚国,以《诗经》的传授为中心;然后是在河间献王刘德时期的河间国,以先秦儒家传统六艺的搜集、整理和传授为中心。
楚国的醇儒之学
汉高祖五年,刘邦封韩信为楚王,辖东海、会稽、泗水、薛郡、陈郡等五郡。汉高祖六年,韩信被夺国,刘交获封楚王,辖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
刘交世系的楚国前后共计八位楚王,即楚元王刘交、楚夷王刘郢客、楚王刘戊、楚文王刘礼、楚安王刘道、楚襄王刘注、楚节王刘纯以及楚王刘延寿,最终在汉宣帝时期因刘延寿谋反而国除。汉初楚国诸王之中,楚元王刘交由于其重要的历史性贡献而长期为人所称颂。
具体而言,刘交的历史性贡献乃在于在楚国宫廷创建了一个以《诗经》传授为中心的醇儒学术团体,并且开创了一个在西汉时期赫赫有名的以醇儒之学为安身立命基石的儒学世家。
楚元王刘交历经了汉高祖、汉惠帝和高后当*这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西汉社会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先后发生了一系列波谲云诡的*治斗争,如汉高祖对异姓王的铲除以及高后与刘氏皇室集团的尖锐冲突。作为皇室宗亲,好书崇儒的刘交并没有卷入这些*治斗争,而是选择了一条专心致力于在楚国发展醇儒之学的道路。
刘交,字游,刘邦之弟,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年。刘邦长兄早逝,次兄耕田为业,刘邦本人则不好儒而好酒色,因此在兄弟四人之中,“好书,多材艺”的刘交属于比较另类的一位。
刘邦即帝位后,刘交还获得了参与**大事的机会,“与卢绾常侍上,出入卧内,传言与诸内事隐谋”。正因为建汉有功,再加上特殊的身份,所以汉高祖六年刘交受封楚王,成为汉初强藩之一。
刘交少时就喜好《诗经》,后来还取得过一定的《诗》学成就,受封楚王后,尊重醇儒并推崇儒学,“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从而在楚国宫廷创建了一个以《诗经》传授为中心的稳定的醇儒学术团体。
这个学术团体的三位主要成员穆生、白生和申公都属于恪守儒家传统观念、持学守正而不善委曲变通的醇儒。如穆生仅因楚王刘戊不尊重自己饮醴的生活习惯便称病离去,白生、申公则为了报答先王刘交的礼敬之德而留下来辅佐淫暴的楚王刘戊,结果遭致“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的结局。
申公无疑是楚国这个醇儒学术团体之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者。申公,名培,鲁人,生于战国晚期,卒于汉武帝时期。申公与刘交在秦朝焚书之前曾一道学《诗》于浮丘伯。高后时期,浮丘伯在长安,刘交又“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
秦朝焚书之事发生在秦统一天下之后的第八年,高后当*时间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故申公分别与刘交父子学《诗》于浮丘伯的时间间隔为二三十年之久,由此可见申刘二人学术兴趣相同而且私交甚笃。
秦亡汉兴之际,申公曾在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刘邦,楚元王时任职楚国中大夫,后赴长安继续求学于浮丘伯,楚夷王刘郢客在位时复任楚国中大夫,太子戊接替王位后则“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
复谢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因“为《诗》最精”被汉文帝征为博士。
申公身为醇儒,好学而不乐于现实*治,申公弟子有一千多人,其中十余人为博士,著名弟子有郎中令王臧、御史大夫赵绾、临淮太守孔安国、胶西内史周霸、城阳内史夏宽、东海太守鲁赐、长沙内史缪生、胶西中尉徐偃、胶东内史阙门庆忌以及江公等。
申公主要传授《诗经》,开创“鲁诗”一派。与齐诗和韩诗相比,鲁诗更接近于《诗经》作品的本义,西汉时期鲁诗备受推崇,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西汉开国之际,文化一片凋零,“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而楚元王刘交能于普天之下首倡儒学,并在楚国宫廷创建醇儒学术团体,这对于儒学的薪火相传以及汉初传统文化的复兴可谓功莫大焉。正因为如此,刘交被后人评价为西汉“儒林之首”,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以醇儒之学为安身立命基石的西汉楚元王世家
刘交不仅自己喜好《诗经》,还十分重视子辈对于《诗经》的学习,如高后期间曾派刘郢客赴长安向浮丘伯学习《诗经》。在刘交的言传身教下,“诸子皆读《诗》”,而且这种“读《诗》”的家风代代相传,从而最终形成了一个贯穿汉初乃至于整个西汉时期的以醇儒之学为安身立命基石的著名儒学世家。
这个儒学世家的文化传承顺序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如下:刘郢客,刘交之子,高后时奉父命赴长安学《诗经》于浮丘伯,曾任高后时期的宗正之职。“宗正”一职负责掌管皇帝亲属的相关事务,一般由有德行有威望的皇室成员担任。
当时高后虽大权在握,但与刘氏皇族集团矛盾重重,故高后选择刘郢客为宗正,极可能是为了缓和吕氏与刘氏之间矛盾的需要,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刘郢客继承了其父刘交持学守正而不愿卷入现实*治斗争的性格特征。
刘交去世后,因楚国原太子刘辟非早卒,所以汉文帝在刘交尚存的六子中选择刘郢客继承楚王之位,这进一步表明了中央*权对刘郢客道德品行的认可。
刘郢客回国继位时携失去博士之官的申公同行,并任申公为楚国中大夫,兼有“傅太子戊”之责,由此可见刘郢客切实承袭了其父刘交崇儒好书、重视儒学传家的风范。
刘辟彊,字少卿,刘富之子,刘交之孙。刘辟彊才华突出,既喜欢儒学,还善于作赋,《汉书·艺文志》记载其“赋八篇”,而且有辩才,与祖父刘交和父亲刘富不同的是,刘辟彊思想中夹杂着道家的因素:“清静少欲,常以书自娱,不肯仕。”直到汉昭帝时期,已经八十岁的刘辟彊才担任朝廷的光禄大夫,授长乐卫尉,后又任宗正。
刘德,字路叔,刘辟彊之子,刘交曾孙。刘德“有智略”,年少时喜好上书言事,曾被汉武帝召见于甘泉宫并誉之为“千里驹”。但刘德与其父刘辟彊一样不好仕途,直至汉昭帝时期才任宗正丞等职务。
刘德思想中的道家色彩远胜于其父刘辟彊,他“修*老术”,同时又兼有儒家的一面,此外,刘德也喜好作赋,《汉书·艺文志》记载其“赋九篇”。
刘向,字子*,本名更生,刘德之子,刘交玄孙。刘向通经,曾被汉宣帝征召“受《穀梁》,讲论《五经》于石渠”;此外对神仙方术之事也颇感兴趣,曾幼时读诵淮南王刘安的《枕中鸿宝》和《苑秘书》,相信书中所说的神仙能够使*物造金的方术,并献给汉宣帝,宣称*金可成。
刘向还善文,现知其赋作有《请雨华山赋》、《雅琴赋》、《围棊赋》、《松枕赋》、《麒麟角杖赋》、《合赋》、《行过江上弋雁赋》、《行弋赋》和《弋雌得雄赋》,其中后六篇均为存目。
刘向著作很多,除赋作之外,还有散体文章,如《疾谗》、《擿要》、《救危》、《世颂》、《洪范五行传论》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列女传》、《新序》和《说苑》。
三书大量引用《诗经》作品,其中《列女传》引《诗》则,《新序》引《诗》41则,《说苑》引《诗》61则,这既说明了刘向对《诗经》的娴熟,也体现了楚元王家族喜好《诗经》之传统家风一直得以延续。
刘向继承了楚元王家族好儒守正的传统,同时又一改家族远离现实*治斗争的风尚,极为热衷*事,在汉元帝、汉成帝期间多次上书言事,由此几次被免官下狱。刘向的三个儿子刘伋、刘赐和刘歆皆好学,以刘歆成就最大。
刘歆,字子骏,楚元王刘交来孙。刘歆继承了家族好儒的传统风气,少时即因通《诗》、《书》能属文而被汉成帝召见刘歆对西汉儒学的重要历史性贡献,乃在于他提高了醇儒之学的社会影响力,并将包括醇儒之学在内的西汉儒学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
除了致力于儒学研究,刘歆还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其文有《移让太常博士书》,其赋有《遂初赋》、《甘泉宫赋》、《灯赋》。
此外,作为杰出目录学家的刘歆与同为杰出目录学家的父亲刘向一起奉诏领校秘书,整理了先秦西汉时期的大量儒家经典文本,并分别编入《七略》和《别录》,从而确立了一套系统的儒家学术体系。
结语
总之,楚元王刘交所开创的这个西汉儒学家族,尽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倾向性的新变,如学术上从儒学为主发展到儒道乃至于方术兼修,*治上从消极参*发展到积极参*,个人兴趣上从单纯以学术为主发展到学术与创作并重,但是这个家族持中守正的醇儒价值观却代代相传、始终未变。
这种现象的形成,自然与作为这一儒学世家开创者的刘交的品行与学识密切相关,而刘交本人也因此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广泛好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